文档详情

2014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区域和区域差异.pptx

发布:2018-02-20约2.35千字共3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制约社会经济影响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感知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 人口、城市、 农业、工业、交通 必修一(自然地理) 地形、气候、水文、 植被、土壤地域文化地理学的核心思想—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修三: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资源等人口、城市(聚落)、农业、工业、交通等1、区域的含义 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一般包含自然、经济、社会等多个要素。(1)区域有一定范围,所以区域有界限,有的是明确的界限,有的是过渡的界限。1、区域的含义 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一般包含自然、经济、社会等多个要素。(1)区域有一定范围,所以区域有界限,有的是明确的界限,有的是过渡的界限。(2)区域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所以区域是可以定位的。1、区域的含义 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一般包含自然、经济、社会等多个要素。区域差异的表现: 自然、经济、社会、文化2、区域的划分指标。 可以是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某一方面,也可以是 综合性 的。如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3、区域的特性:⑴整体性。 一个区域内各要素之间之间有内在的联系,表现出内部相对一致的特性。⑵差异性。 指两个或者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⑶开放性。 区域之间是密切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 (4)层次性。 区域范围有大有小,等级有高有低。 4、意义: 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主要是比较分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为选择 区域发展的方向 、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空间结构提供依据。中国三大自然区区域差异标志性因素决定形成区域差异划分自然区域2. 仔细阅读课本第五页第二自然段,完成以下关联图,理解自然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土壤地形纬度位置植被气候水文海陆位置三大自然区西区北干400㎜等降水量线东旱旱半干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部青藏高寒区季3000m等高线风区 试从名称判读三大自然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地势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海拔较低。地形以山地、盆地、高原为主,广泛呈现风成地貌景观,海拔较高。地形以高原为主,分布于第一阶梯,海拔高。气候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寒气候水文特征河流以外流河为主,补给形式主要是 河流以内流河为主(湖泊多为咸水湖),补给形式主要是降水青藏高原西北部为内流河,东南部为外流河且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冰川广布,湖泊众多。植被以森林为主从东向西因降水减少,自然景观依次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植被以高寒荒漠为主土壤为森林植被发育下的土壤,土壤肥沃为荒漠和草原植被发育下的土壤,土壤贫瘠缺少发育成熟的土壤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人文地理环境农业活动农业类型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类型以畜牧业为主,分布有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农业类型以畜牧业为主,分布有河谷农业。聚落密集较稀疏很稀疏交通发达水平居中不变经济文化发达水平居中滞后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1.一月份0度等温线2.我国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线 3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4.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5.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 6.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7.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的分界线8.中国的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 9.旱地与水田地区分布分界线三个地带的经济有哪些差异?①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东部经济地带发展水平最高,中部经济地带次之,西部经济地带最低。②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东部经济发展速度快,中西部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2)两省风能资源均分布不均。新疆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天山及其以北地区和昆仑山地区。江苏省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3)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新疆大于江苏;第二、三产业比重江苏大于新疆。40°图 例甲乙城 市国界线等降水250量线(mm)棉花带墨 西 哥湾北回归线河 流80°100°120°36题图(1)夏季热量充足、光照充足、地形平坦等。 交通运输、技术装备等40°图 例甲乙城 市国界线等降水250量线(mm)棉花带墨 西 哥湾北回归线河 流80°100°120°36题图差异:甲城比乙城冬季(1月)气温高,夏季季(7月)气温低。甲城气温年较差小。冬季:甲城有高大山脉阻挡,受北冰洋的寒冷气流影响较弱,气温较高。美国东部为低缓山地,乙城易受北方冷空气影响,气温较低。夏季:甲城受寒流影响,气温较低。乙城受暖流和东南暖湿气流影响,气温较高。(1)黄河:径流量小,含沙量大,汛期短,有结冰期,部分河段有凌汛现象。长江:径流量大,含沙量小,汛期长,无结冰期。(4)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本地能源资源贫乏,而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核电建设可最大限度地缓解能源紧张状况;而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