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贵州罗甸大文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海平面变化及其全球对比.pdf

发布:2018-10-20约6.58万字共1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北京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第 48 卷 , 第 4 期 , 2012 年 7 月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Vol. 48, No. 4 (July 2012) 贵州罗甸大文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 海平面变化及其全球对比 1 1,2,3,† 4 王海峰 刘建波 江崎洋一 1.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 北京 100871; 2.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北京 100871; 3. 现代古生物学 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 210008; 4. 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大学院理学研究科 地球学科 , 大阪 558-8585; † 通信作者 , E-mail: jbliu@ 摘要 对华南地区贵州罗甸大文剖面早三叠世早期的凝块石进行了系统的沉积学描述 , 区分出斑状、层状、 枝状和网状 4 种中型构造。凝块石所具有的沉积构造特征和岩石学统计数据表明其形成于潮下带沉积环境, 其中 , 斑状和层状中型构造的凝块石形成于能量较低的深潮下带, 而枝状和网状中型构造的凝块石形成于能 量较高的浅潮下带。 18 个向上变浅的沉积旋回显示 Hindeodus parvus 带内部海平面逐渐降低 ; Isarcicella staeschei 带和 I. isarcica 带早期, 海平面降到最低, 之后海平面开始升高。通过与其他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 剖面的海平面变化情况对比发现 , 全球普遍存在二叠– 三叠纪之交的海平面下降, 而大文剖面早三叠世早期 的 H. parvus 带、I. staeschei 带和 I. isarcica 带的海平面变化情况在古特提斯洋范围内可以广泛对比, 可能主 要受到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关键词 微生物岩 ; 凝块石 ; 中型构造; 早三叠世 ; 海平面变化 中图分类号 P539 Sea-Level Changes at the Dawen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Section of Luodian, Guizhou Province, South China: A Global Correlation 1 1,2,3,† 4 WANG Haifeng , LIU Jianbo , EZAKI Yoichi 1.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2. The Key Laboratory of Orogenic Belts and Crustal Evolution (MOE), Beijing 10087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