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皮肤性病的治疗ppt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皮肤性病的治疗 ;内用药物疗法 ;抗组胺类药物 ;H1受体拮抗剂 ;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
易透过血脑屏障,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导致乏力、嗜睡、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又因抗胆碱作用,表现粘膜干燥、排尿困难、瞳孔散大等副作用。因此,高空作业、精细工作者和驾驶员需禁用或慎用。青光眼和前列腺肥大者慎用。
常用药物:扑尔敏、苯海拉明、多虑平、塞庚啶、异丙嗪、酮替芬等。
;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
口服吸收很快,多在肝脏内代谢。最大优点是药物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对神经系统影响较小,不产生或仅有轻微嗜睡作用;抗胆碱能作用很小或无,作用时间较长。
常用药物:特非那定、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汀、阿伐斯汀等。
;H2受体拮抗剂 ;糖皮质激素 ;常用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在皮肤科临床应用方法
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和疗程等应根据不同病种、病情轻重、治疗效果及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剂量: 分为小剂量、中等剂量、大剂量、冲击疗法。
疗程: 分为短程、中程、长程。
还可以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主要是感染(包括病毒、细菌、结核、真菌等)、高血压、糖尿病、胃十二指肠溃疡或穿孔、消化道出血、骨质疏松、骨折或骨缺血性坏死、白内障等,一般均有满月脸、痤疮、多毛和萎缩纹等副作用。因此,需严格掌握适应证,经常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及时给予必要处理。
;抗 生 素;青霉素类:主要用于G﹢菌及螺旋体等感染性皮肤性病 。
头孢菌素类 :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金葡菌和一些G﹣杆菌的感染。
氨基糖苷类 :庆大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是广谱抗生素,对绿脓杆菌也有效;链霉素用于皮肤结核病。
四环素类 :主要用于痤疮,对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感染也有效。
;大环内酯类 :本类药物用于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软下疳、红癣。红霉素可用于痤疮。
喹诺酮类 :对G﹢和G﹣菌、支原体、衣原体有效,用以治疗脓皮病、支原体或衣原体感染。
抗结核药 :利福平对结核菌高度敏感,对G﹢球菌也有很强抗菌作用。
磺胺类 :对G﹢和G﹣菌、衣原体、奴卡菌有效。主要药物有复方新诺明等。
;抗 病 毒 药;核苷类抗病毒药
作用:对DNA病毒有强大的抑制作用
适应证: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和生殖器疱疹。
常用药物:阿昔洛韦 、 泛昔洛韦 、更昔洛韦
;利巴韦林
作用: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通过干扰病毒核酸合成而阻止病毒复制繁殖,对多种DNA病毒或RNA病毒有效。
适应证: 疱疹病毒;抗真菌药物 ;灰黄霉素 :能干扰真菌DNA合成,阻止真菌细胞分裂,对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主要用于头癣治疗。
多烯类药物:该类药物能与真菌胞膜上的麦角固醇结合,使膜上形成微孔,改变膜的通透性,引起细胞内物质外渗,导致真菌死亡。常用药物有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主要用于深部真菌。
5-氟胞嘧啶:可干扰细菌核酸合成,可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用于隐球菌病、念珠菌病、着色真菌病。
;唑类:通过抑制细胞色素P450依赖酶,干扰真菌细胞的麦角固醇合成,使真菌细胞生长受到抑制。
外用药:克霉唑、咪康唑、益康唑、联苯苄唑
内服药:
1.酮康唑:用于系统性念珠菌感染、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泛发性体癣、花斑癣等。
2.伊曲康唑:有高度亲脂性、亲角质的特性,在皮肤和甲中药物浓度超过血浆浓度。用于孢子丝菌病、隐球菌病、念珠菌病、着色真菌病和浅部真菌病等。
3.氟康唑:主要用于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等深部真菌感染。适用于念珠菌病、隐球菌病等。
;伊曲康唑的用药方法:
1.甲真菌感染:0.2g,2次/日,每月服药一周为一疗程,指甲真菌感染服2疗程,趾甲真菌感染服3疗程。
2.皮肤癣菌病:0.2g/d,连服7日。掌跖部癣需0.2g,2次/日,连服7日。
3.皮肤念珠菌病、马拉色菌毛囊炎:0.1g,2次/日,连服1~2周。
4.口腔念珠菌病:0.2g/d,连服7日。
5.头癣:3~6mg/(kg·d),1次/日,连服6周,配合外用硫磺软膏等。
6.深部真菌病:0.2g/d,疗程2~6月。
;丙烯胺类:能抑制真菌细胞膜上麦角固醇合成中所需的角鲨烯环氧化酶,达到杀灭和抑制真菌的双重作用。
适应证:对甲癣和角化过度型手癣疗效较好,对念珠菌及酵母菌效果较差。
常用药物:特比萘芬
;特比萘芬用药方法:
1.体股癣:0.25g/d,连服1周。
2.手足癣:0.25g/d,连服1~2周 。
3.甲真菌病:0.25g/d,一周后改为隔日一次,指甲癣疗程7周,趾甲癣疗程11周。
4.头癣:体重<20kg,62.5mg/d;体重20kg~40kg,0.125g/d;体重>40kg,0.25g/d,连用4~8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