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模块一农耕文明下的东西方世界2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与繁荣课件.ppt

发布:2017-08-21约6.11千字共6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3)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①影响着人口迁移的流向。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②伴随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逐渐由北方内陆向东南沿海、沿江一带发展。 ③影响着城市市民生活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4.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含义:指古代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2)表现:以农业为主要表现,其次是手工业和商业以及城市布局和对外贸易。 (3)过程 ①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经济发展迅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于平衡。 ②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南方赶上了北方。 ③五代时期,南方人口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④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 (4)原因 ①北方长期动乱,北民南迁,为南方发展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 ②南方社会相对稳定(政局)。 ③南方统治者开明,安顿流民(政策)。 ④民族融合,各民族相互交流。 ⑤政治中心的南移。 (5)影响 ①促进了民族融合。 ②改变了中国的经济格局。 ③推动了南北交通的发展。 5.宋元时期思想、科技文化的时代特征 (1)思想:理学出现,儒家思想逐渐成熟。理学是适应封建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出现的,实质上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2)科技: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广泛使用的成熟阶段,更是外传西方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也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三大发明的成熟和外传,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3)文学:①宋词成为宋朝主要的文学形式。宋代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用词抒发对国家分裂的悲愤;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词的文学形式和特色更加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②元曲成为元朝主要的文学形式。元曲反映了元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并行,统治异常黑暗的时代特征,如关汉卿借《窦娥冤》呐喊控诉。 (4)书画艺术:①宋代随着手工业、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出现了封建文化的高度繁荣,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家、画家,风俗画盛行。②宋代强化中央集权,反映在绘画方面,如宫廷画盛行;强调以景写意,抒发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文人画大量产生。 1.(2016·全国卷Ⅰ)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考向1|隋唐宋元时期的政治 高考回放 解析:本题考查君主专制下,皇权也会受到一定的制约。材料中讲:你们以为我可以随意行事,但一有失误,史书就会记载,我才不高兴。这就说明皇权受到史官的制约,使其不敢恣意行事。A项正确表达了材料主旨;B项只讲史官记载属于片面;C项看似正确,但程度过深;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失误,D项属于以偏概全。 答案:A 2.(2016·全国卷Ⅱ)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解析:简单说,本题在考查科举制的积极作用,科举制与察举、九品中正制相比较,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扩大官吏来源,但A、B两项都不是仅考试所能做到的,C项过于绝对。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D项正确。 答案:D 3.(2015·全国卷Ⅰ)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下南方和北方状元的结构变化。从图表中可知,唐宋状元以北方为主,明清状元以南方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项正确。唐代理学尚未形成,A项错误;B项体现出南方北方经济变化的趋势;C项表述是基于对经济重心南移的错误理解;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答案:B 4.(2015·山东卷)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 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地方行政过程中的回避制度。这种避亲、避籍的做法是避免地方官地方势力的膨胀,目的在于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很显然,避亲、避籍是减少宗法关系对行政的影响,而不是瓦解宗法体系。材料没有突出地方行政机构,因此C项错误。D项表述与材料无关。 答案:B 5.(2015·广东卷)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