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ⅲ人民版专题五第一课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复习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课标内容???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基本要求??? 知道“双百”方针的内涵;了解“文化大革命”摧残文化艺术的史实;了解改革开放后文化艺术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感受“双百”方针对新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意义。发展要求??? 讨论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说明??? “‘双百’方针的提出”一目中的“文学艺术作品”和“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一目中的“体育事业成就”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 为什么建国后的不同时期我国的文化事业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景象? 年份 1949 建国初期 文革时期 新时期 1956 1976 1966 1978 生机勃勃 百花凋零 欣欣向荣 * 一、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五六十年代) 1.表现:生机勃勃(具体史实略) 2.原因 (1)社会环境的变化 政治变化: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民主政治。 经济变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逐步展开。 (2)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创作 (3)“双百”方针的提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我们所主张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的自由。 ——1956年5月26日 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报告 * “双百”方针的提出 背景 必要性: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需要;解决意识形态中矛盾的需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需要。 可能性:知识分子绝大部分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内涵:艺术领域实行百花齐放;学术领域实行百家争鸣。 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意义:是建设新中国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总而言之,我们主张政治上必须分清敌我,我们又主张人民内部一定要有自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领域中的表现。 ——1956年5月26日 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报告 * 二、文化凋零(“文革”时期) 1.表现:文化凋零 国家文物遭摧残(清华园、故宫—血泪宫、佛像破坏、家具是的帝王将相扣) 优秀文艺人士遭迫害;(田汉批斗和国歌改词,老舍,傅雷,吴晗) 优秀文化典籍遭破坏;(佛教经典,什么佛经,尽放狗屁) 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样板戏流行。 2.原因 根本原因:“十年动乱” 政治上的“左”倾错误波及意识形态领域,以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学术问题、文艺问题; 社会主义政治民主不够完善; 文艺界的派别之争影响了“双百”方针的贯彻; 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林彪、江青一伙推行文化专制主义。 1967年5月9日至6月15日八个样板戏同时在北京上演,对样板戏的宣传登峰造极。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中,这八个样板戏分别为:《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及交响音乐《沙家浜》。“样板戏”的数量正是在这一时期被确认为“八个”的。 八亿人民八个戏 * 三、新中国文化的第二高峰(新时期) 1.表现:欣欣向荣 文化艺术再现勃勃生机 体育成就举世瞩目(略) 名称 类别 鲁迅文学奖 优秀文艺创作 茅盾文学奖 优秀长篇小说 五个一工程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金鸡奖 百花奖 华表奖 电影荣誉奖 金鹰奖 飞天奖 电视艺术大奖 2.原因——“二为”方向的提出及继续贯彻“双百”方针 为人民服务,就是为除一小撮敌对分子以外的全体人民群众,包括广大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士兵、干部和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项事业的根本需要服务,在今天,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服务。 ——1980年7月26日的《人民日报》社论 * 含义: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背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中国第四次文代会 1979 意义 概括了社会主义时代文化艺术发展的根本目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