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36药理学备课笔记综述.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8
第二十八章 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1学时)
抗消化性溃疡药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溃疡,是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为返酸、嗳气、周期性上腹痛、呕血、黑便等。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着重于胃粘膜的攻击因子(致溃疡因素)和防御因子(抗溃疡因素)二者的不平衡以及个体神经内分泌反应和遗传素质的差异。
攻击因子包括(1)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2)幽门螺杆菌感染
防御因子包括(1)胃粘液、碳酸氢盐屏障(2)前列腺素的保护作用
因此药物的主要作用是削弱攻击因子或增强保护因子,从而达到治疗溃疡的目的。
一、中和胃酸及抑制胃酸分泌药
胃酸分泌调节过程
(一)抗酸药:为弱碱性物质,口服可降低胃内酸度,解除胃酸对胃、十二指肠粘膜的侵蚀;升高pH值,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缓解溃疡病症状。
几种抗酸药特点见下表:
药物
起效
作用
强度
持续
时间
吸收
产气
腹泻
便秘
粘膜保护
碳酸钙
快
强
久
-
+
-
+
-
氢氧化镁
快
强
久
-
-
+
-
-
碳酸氢钠
快
强
短
+
+
-
-
-
氢氧化铝
慢
强
久
-
-
-
+
+
三硅酸镁
慢
弱
久
-
-
+
-
+
(二)抑制胃酸分泌药
1.H2受体阻断药
西米替丁(cimetidine)
[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迅速完全;可通过胎盘和经乳汁排泄;有肝药酶抑制作用。
[药理作用] 抑制基础胃酸、夜间胃酸分泌,也抑制由组胺、五肽胃泌素、食物等引起的胃酸分泌。
[临床应用]
(1)消化性溃疡
(2)急性胃粘膜出血和应激性溃疡
(3)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4)胃泌素瘤
(5)返流性食道炎
[不良反应]
(1)一般不良反应:腹泻、便秘、皮疹、脱发
(2)CNS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中枢抑制,但老人、肝肾功能不良者及危重病人可出现精神错乱。
(3)内分泌系统;抗雄激素作用、促催乳素分泌作用
(4)其他:心动过缓、肝肾损伤、白细胞减少等
雷尼替丁(ranitidine)
特点:(1)可经胎盘、乳汁;
(2)肝药酶抑制作用弱;
(3)抗酸作用为西米替丁的7~10倍;
(4)治疗量不影响内分泌;
(5)不良反应轻。
2.M-胆碱受体阻断药:哌仑西平(pirenzepine)
[特点] 与引起胃酸分泌的M1受体结合力强,在低剂量即可抑制胃酸分泌,而对其他组织器官的抗胆碱作用弱,副作用少。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效果与西米替丁相近。
3.胃泌素受体阻断药:丙谷胺(proglumide)
[特点] (1)与胃泌素末端结构相似,竞争性抑制胃泌素受体,减少胃酸分泌。
(2)对胃粘膜有保护和收敛作用。
(3)拮抗胆囊收缩素受体,可试用于促进胃排空。
(4)对消化性溃疡疗效较差,现已少用。
4.胃壁细胞H+泵抑制药
胃酸的分泌由胃粘膜壁细胞的一种酶(H+-K+ATP酶)所介导,此酶又称质子泵或酸泵,其在胃酸分泌过程中是最重要和最终环节。质子泵抑制剂与质子泵特异结合,使之失活,从而达到明显的抑酸作用。
奥美拉唑(omeprazole)
[作用](1)酸性环境下转化为亚磺酰胺分子,后者与质子泵半胱氨酸的巯基结合,使之失活。
(2)抗幽门螺杆菌作用:体外实验
(3)抑制胃液和胃蛋白酶的分泌
(4)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动物实验
[应用] (1)消化性溃疡:强于其他
(2)返流性食道炎、卓-艾氏(Zollinger-Ellison)综合症
[不良反应](1)神经系统症状
(2)消化系统症状
(3)动物实验发现长期高剂量应用会引起胃粘膜G-细胞分泌泌乳素增加。
二、粘膜保护药
(一)前列腺素衍生物:米索前列醇(misoprostol)
[抗溃疡作用](1)粘膜保护作用:低于抑制胃酸分泌剂量即可出现
(2)抑制胃酸分泌
(二)硫糖铝(sucralfate)
[抗溃疡作用](1)pH4,形成保护屏障;
(2)抑制胃蛋白酶、胆汁酸活性
(3)细胞保护作用
(4)抗幽门螺杆菌作用:弱
(三)铋剂
[抗溃疡作用](1) pH5,形成保护屏障
(2)抑制胃蛋白酶活性
(3)细胞保护作用
(4)抗幽门螺杆菌作用:需与抗菌药联用
三、抗幽门螺杆菌药:研究发现根治幽门螺杆菌可促进溃疡愈合和减少复发。
1.抗溃疡病药:质子泵抑制剂、铋剂、硫糖铝
2.抗生素:临床常以阿莫仙、四环素、呋喃唑酮、甲红霉素、甲硝唑等2~3种联用
第三十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2学时)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 GCS)本身为体内应激激素之一,临床应用十分广泛。GCS具有迅速而强大的抗炎作用,可减轻红肿热痛症状和炎症后遗症。其抗炎作用主要通过作用于核受体而诱导或抑制细胞因子的转录而产生;GCS可抑制免疫功能;具有良好的抗休克作用;另外也能刺激骨髓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