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基坑监测方案(上海地区).docx
PAGE
1-
上海基坑监测方案(上海地区)
一、项目概述
(1)上海基坑监测项目是针对城市基础建设中的深基坑工程进行的专业监测。此类工程在上海地区尤为常见,尤其是在高楼大厦、地下车库、隧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以2019年上海某超高层建筑为例,该工程基坑深度达到16米,周边环境复杂,地下管线密布,为确保施工安全,对基坑进行全程监测至关重要。
(2)本项目覆盖上海地区多个基坑工程,涉及各类地质条件和不同类型的基坑结构。监测数据表明,基坑的沉降和位移量直接影响周边建筑物的安全和使用功能。以2020年某市政隧道基坑工程为例,通过对沉降监测数据的分析,及时调整施工方案,成功避免了周边建筑物裂缝的出现。
(3)在监测技术方面,本项目采用了多种先进的监测手段,包括地表沉降监测、地下水位监测、倾斜监测、裂缝监测等。其中,地表沉降监测采用全站仪和激光扫描技术,地下水位监测采用水位计,倾斜监测采用倾斜仪,裂缝监测则通过裂缝计和位移计进行。以2021年某商业综合体基坑工程为例,通过综合运用这些监测技术,实现了对基坑施工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和风险预警。
二、监测目的及原则
(1)监测目的在于确保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防止因基坑变形过大导致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等设施受损。例如,在2020年上海某住宅小区基坑工程中,通过实施严格的监测,确保了基坑最大沉降量控制在10毫米以内,有效保障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
(2)监测原则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即在施工前对地质条件、周边环境进行全面调查,制定合理的监测方案。在施工过程中,实时监测数据,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相应措施。以2019年上海某交通枢纽基坑工程为例,监测数据显示,基坑最大位移速度为0.5毫米/天,远低于规范要求的1毫米/天,确保了工程安全。
(3)监测工作需遵循科学性、准确性、及时性和连续性的原则。科学性体现在监测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质条件、施工工艺等因素;准确性要求监测数据真实可靠,为工程决策提供依据;及时性要求在监测过程中,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连续性要求监测工作贯穿整个施工过程,确保工程安全。以2021年上海某综合体基坑工程为例,通过连续监测,成功预测并避免了周边地下管线断裂事故。
三、监测方案及实施
(1)监测方案根据基坑工程的特点和周边环境,设计了包括地表沉降、地下水位、倾斜、裂缝等监测项目。地表沉降采用全站仪和激光扫描技术,地下水位通过水位计实时监测,倾斜和裂缝监测则利用倾斜仪和裂缝计进行。监测频率根据基坑深度和周边环境条件,通常为每日一次,遇特殊情况可增加监测次数。
(2)监测实施过程中,现场设置监测点,确保监测点均匀分布,便于全面掌握基坑变形情况。数据采集采用自动化设备,实时传输至监控中心,便于技术人员进行分析。例如,在2021年上海某商业大厦基坑工程中,共设置地表沉降监测点20个,地下水位监测点15个,倾斜监测点10个,裂缝监测点8个。
(3)监测数据通过专业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生成监测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监测数据、图表、分析结论和预警信息。监测报告定期提交给相关单位,为基坑施工提供决策依据。在监测过程中,如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例如,在2020年上海某住宅小区基坑工程中,监测发现沉降速率异常,立即调整施工方案,避免了周边建筑物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