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觅食行生态学.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行 为 生 态 学 篇Animal Behavioral Ecology 动 物 生 态 学(II) 行为生态学 动物行为 自然界形态各异的野生动物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 Drickamer Vessey(1992) listed some of the reasons we study animal behavior: 1 Curiosity about the living world 2 Learn about relationships between animal and the environments; 3 Establish general principles common to all behaviors; 4 Better understand our own behavior; 5 Desire to preserve and maintain the environment; 6 Conserve and protect endangered species; 7 Control economically costly animal pests. 目 录 第一章:觅食行为生态学 第二章:生殖行为生态学 第三章:动物的生殖合作与帮手 第四章:动物的社群行为 第五章:生境选择与领域行为生态学 第六章:动物的利他行为与亲缘选择 第七章:动物的通讯行为生态学 第八章:行为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觅食行为生态学 动物所面临的问题: 吃什么和如何识别所吃的食物 到什么地方去搜寻食物和在哪里搜寻多长时间才离开 觅食时采取什么移动方式 怎样对付进行抵抗的猎物 什么时候吃和什么时候停止吃 …… 觅食行为(feeding 或foraging):不是单一的行为,包括搜索(searching)、追逐捕捉(pursuing,capturing)、处理(handling)和摄取(ingesting)阶段。 捕食者借助于更有效的捕食提高其生存和生殖的机会,自然选择就会对它有利。 一、食物的选择 1选择有利的食物 捕食者对任何一种猎物都要在搜寻和进食过程中花费时间和能量,但同时也能得到一定的食物净值(net food value)。(食物总值减去搜寻、消化食物所消耗的能量)。 食物净值与处理时间之比值时衡量食物有利性的一种尺度。(处理时间是指从捕获猎物到吃下猎物所花费的时间) 二、最适食谱 对最适食谱模型的室内及田间检验 1检验之一:Werner and Hall (1974)对蓝腮鱼的研究 2检验之二:Krebs对大山雀的研究 3检验之三: Goss-Custard(1979)对红脚鹬的野外观察: 三、食物质量对最优食物选择的影响 动物有时是根据食物的营养质量来选择食物的。 1.红松鸡最喜食3~4龄的石楠属植物,因为这些植物的氮、磷含量最丰富; 2.红脚鹬有时取食大小和有利性都很小的甲壳动物(端足目动物),而不吃各种大小的沙蚕。 3.家鼠会对所喂给的各种食物,自己会选择一个食谱,使所摄取的各种营养成分达到一种平衡。 四、觅食行为经济学 经济学上常用的投资-收益分析已广泛用于研究动物的行为,以椋鸟的食物运量来分析: 椋鸟捕食大蚊幼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来喂养雏鸟。亲鸟在繁殖季节时,每天要在鸟巢和取食地之间往返飞行多达400次。这就存在一个运食效率的问题。 动物到达一个陌生的环境觅食时,会借助于行为适应减少觅食投资和提高觅食效率。 a)Smith and Sweatman(1974)对大山雀取样行为的实验研究,认为捕食者在环境发生变化时能够借助于取样获得信息。设计6个不同蠕虫密度的生态小区,大山雀很快就学会了把它们的努力主要集中在食物密度最大的生态小区,但其他有利性较差的小区,也花费了时间。 饥饿风险是衡量动物取食行为收益的另一个重要尺度,这对于那些生活在不可预测环境中的动物来说尤为重要。(食物的不确定性) 变化着的食物取食率有时比恒定摄取率对动物取食决策的影响更大。 1不同量鸡蛋的供应假设 2Caraco(1980)对黄眼灯心草雀的研究。 七、取食与危险之间的经济权衡 1松鼠的取食行为; 2Milinski and Rolf Helter(1978)对三刺鱼的取食与危险之间经济权衡的实验; 3Gilliam(1982)研究捕食危险对蓝腮太阳鱼选择取食地的影响。 对离散分布食物的最适利用 积极活动的捕食者经常猎取群聚的猎物或分布在各个环境斑块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