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我们可以在教室里摆设一个小商店,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让学生们身临其境的学习。如教学“认识位置”,我们可以把教室作为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又如,中高年级知识应用的教学,我们可把学校要组织春游活动让学生设计一下,如:来回怎样包车?如何购门票?公园游玩哪些项目等等,让学生做个花费预算,制订个合理方案,等等。创设这些情境,都是学生身边的事,熟悉的事,学生怎么能不感兴趣。
又如特级教师吴正宪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由分东西入手,“有4个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给几个?有2个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有1个饼平均分给2个,每人多少个?(一半)怎样用数表示呢?这就要认识一个新朋友(分数)”这时学生遇到学习的障碍,充满疑惑,想要表达,又说不清楚,自然而然创设了新的数学问题情境,促进了学生主动去探求新知。
通过设计这样一些问题情境,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真实性、趣味性、问题性、开放性,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也会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会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指着长方形的四条边)“同学们,我认为长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大家同意吗?”
生齐:不同意。
师:为什么?
生1:上下两条边看起来比左右两条边长。
生2:其中两条边明显长一些,另两条边要短一些。
师:那你们认为这些边之间到底会有什么关系呢?
紧接着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发表了自己的想法。教师又让学生分组来验证,学生互相讨论、动手操作,有的用尺子量,有的用铅笔比,有的把长方体形对折,各自得到了自己的结论,交流时,学生一边说,一边演示自己的操作。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并肯定了一开始的猜想。这个片断中,在教师设计情境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地参与、主动地探究、发现。整个过程,教师只作相机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索、自我发现中获取知识。
把脉“情境”盘活“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如果是不好的“问题情境”,反而会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现将一些自认为不成熟的情境列举一二,分析在问题情境设置中存在的几个误区,与同行交流。
误区一:“生活味”“数学味”。
[情境描述] 8加几
课件展示:“儿童乐园一角”。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纷纷发言。
生1:我发现了儿童乐园很好玩,有小火车、有碰碰车、还有滑滑梯。
生2:我发现了儿童乐园有很多小朋友。
生3:我发现了儿童乐园有五颜六色的花朵。
生4:我发现那些花会动。
生5:我发现花的旁边还有一只蝴蝶。
……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合适的生活情境切入数学问题,是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我们很多老师都非常重视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支点,但多数只停留在原型的塑造和气氛的营造上,真正有质量的情境并不多,这样一来,“生活味”是浓了,但“数学味”却明显感觉淡化了。
像这一情境,可谓“生活味”十足,熟悉的场景配合精美的动画,孩子们喜欢啊,小手都举得高高的,画面上有什么就说什么,可就是发现不了老师想要的,把老师急的……类似场面,相信好多老师都曾遇到。其实,这个情境的创意还是不错的,非常适合一年级儿童的爱好,欠缺的就是情境中少了点“数学味”,假如我们换个角度让学生观察,比如:数一数,有几个小朋友坐小火车?有几个小朋友玩滑滑梯?你知道坐小火车和玩滑滑梯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吗?相信学生的发现肯定不会让老师失望的,整堂课也会因此更加精彩。
误区二:“趣味性” “挑战性”。
[情境描述]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课件展示:“五一”节到了,新时代电器城正在举行促销活动,规定凡是购买两件促销商品且金额满500元者,均可参加抽奖“彩色电视机”活动。今天的促销商品如下:万科电饭煲280元,希格落地扇140元,大亚电吹风80元,格兰仕微波炉340元,灿坤电熨斗150元。
师:如果是你,想怎么购买才能参加抽奖活动?
生:……
现在老师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多把调动学生的感观放在第一位,而对情境是否具有“挑战性”、是否具有思考价值往往忽视掉了,其实,数学还是那个数学,激趣固然重要,但发展才是硬道理。
为了使单调的计算教学富有生气,教者创设了“购物抽奖”情境,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情境中供学生的选择的方案是唯一的,既不符合学生的购买意愿,也不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如果我们能把其中某些商品做些调整,如“希格落地扇140元”调整为“美的落地扇240元”等,这样让学生选择的空间就比较大,也比较具有挑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