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动画模板课件.ppt

发布:2017-11-24约8.07千字共9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病历介绍 楚福群 男 54岁 该患入院前1小时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心前区疼痛.恶心呕吐1次,为胃内容物.查体: BP 157/110mmhg P 68次/分 T 36度 心电示波:窦性心律.电轴不偏. Ⅱ、Ⅲ、avF ST段弓背向上抬高 诊断 冠心病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高血压病 诊疗 1. 心电血压监护,吸氧。 2. 急检血,尿常规,凝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血生化心肌酶升高,肌钙蛋白阳性。 X线胸片心肺未见异常。 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硬化,主动脉根部略增宽,左心扩大,左心室心肌收缩及舒张功能减低。 5 改善心肌供血,抗栓,保护胃粘膜等药物治疗。 6. 交代病情有猝死危险。 7. 急诊行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 急性心肌梗死的概念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 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检查与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行介入治疗的整体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完全闭塞,导致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缺血而坏死,表现为剧烈的胸骨后疼痛,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心肌坏死,标志物增高,并且可以出现并发症。 主要发病时间 心肌梗死往往在饱餐特别是进食多量脂肪后,晨4时至8时或用力大便时发生。 这与餐后血脂增高,血粘度增高,易于发生血栓,上午冠状动脉张力高,易使冠状动脉痉挛,用力大便时心脏负荷增加等有关。心梗后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休克,心衰,进一步而心肌坏死范围扩大。 急性心梗的发病机制 血管内不稳定斑块破裂出血,形成血栓,阻塞冠状动脉即引起心肌坏死。 临床表现 先兆表现: 半数以上患者在发病前数日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其中以新发生心绞痛和原有心绞痛加重最为突出,心绞痛发作较以前频繁,硝酸甘油疗效差,应警惕心梗的可能。 临床表现 1 疼痛最先出现,多发生于清晨,疼痛部位和性质 与心绞痛相同。但程度重,持续时间长,休息或硝酸甘油无效,可伴濒死感,少数人一开始就休克或急性心衰。 2 全身症状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发热多在疼痛发生后24~48小时后出现,体温多在38℃左右。 3 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重症者有呃逆。 4 低血压和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多为心源性的。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血生化 血,尿,便常规 凝血常规 心电图 X线胸片 超声心动图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药物治疗 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 硝酸酯制剂:主要包括硝酸甘油、消心痛等。 肾上腺素能β受体阻滞剂(β阻滞剂):常用的有倍他乐克、康可等。 抗血小板药物:氯比格雷、阿司匹林。 调整血脂药物:京必舒新、舒降之等。 溶血栓药物:尿激酶、链激酶。 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 冠脉造影过程 正常左冠状动脉的造影 正常右冠状动脉的造影 介入治疗的器械选择 介入治疗的器械选择 介入治疗的器械选择 压力泵 Y接头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路径 手术方法   并发症 路径的选择 股动脉途径 桡动脉途径 股动脉途径 优点:方便、易行、操作相对简单,疗效显著。 桡动脉途径 优点:出血少 血管并发症少 患者痛苦小 住院时间短 住院费用减少 Allen 试验 检查病人是否存在双重血供及其程度 方法:同时压迫一只手的桡动脉与尺动脉30-60秒,随后释放对尺动脉的压迫。释放后10秒内手掌颜色恢复正常,则该试验为正常。表明此病人有良好的双重血供。 PCI的手术方法 术区皮肤消毒; 动脉穿刺:常选择股动脉和挠动脉; 动脉穿刺成功后,将导丝插入穿刺针内,轻轻向前推送,拔出穿刺针,导丝留在动脉内,放入扩张鞘与动脉鞘; 通过鞘管将指引导管送至冠状动脉开口处并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