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电大]中央电大《文学概论》形成性测评作业03任务答案参考.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03任务答案参考
论文格式:例文
文学意境与生活实境,即文学的真实性问题文学意境欣赏教学是在教师主持下的双边活动教师具备文学素养提高审美能力关键词: 文学意境 ? 教学
话音未落,就有学生问,现在为什么不改过来呢。我说,“质疑”得还挺快的啊。同学们都笑了。
其实,这就是文学意境与生活实境的问题,即文学的真实性问题。“黄沙远上白云间”是纯客观的生活实境描述,实写凉州地区的天气特点——风大、沙尘大,这是科学的气象记录。真则真,但缺少诗词的意境美。“黄河远上百云间”,把千里外的黄河移到眼前,把满天的黄沙抹得澄明如洗,山与河形成上下、纵横、点线的和谐构图,诗境辽远、明朗、豪迈、舒畅。这一移,现实生活的实境就变成了文学作品的意境,它源于生活而又不同于生活,对生活实境进行了选择和改造。
说到这,我又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大意是说父亲给儿子讲《龟兔赛跑》的故事。父亲语重心长地问儿子听明白没有,儿子凝神沉思了一会儿说,乌龟事先一定知道兔子中途会睡觉,否则比赛太没有意义了。还有在报刊上刊发的教学案例中,我们经常看到学生质疑《愚公移山》中“愚公为什么不搬家”。其实,这都是没分清文学意境与生活实境而造成的误读,把文学真实误认为是生活真实而产生的理解偏差。
文学的真实着重指理性的真实,即多指文章中道理的真实、感情的真实、精神的真实,读后给人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真善美的情感体验,使人明白事理、养成美德。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文学作品还会对生活实境进行选择、集中、改造,甚至完全编造,即“纯属虚构”。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反映生活而不等于生活。所以,虽然现实中断不会有龟兔赛跑的场面,但是坚持不懈终会胜利的道理是大家公认的;虽然历史上断无愚公移山的事实,但是不怕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精神是我们敬仰的。至于出现理解偏差,一是因为把文学错误地等同于生活,二是由于文学作品自身的不圆满。
由于不能准确地理解文学的真实性,学生常在语文学习中把文学意境错误地等同于生活实际而误解文本,进而感到困惑重重。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只有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弄明白,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观,感受语言的美妙,切实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文学语言涉及到的“陌生化”、“语境化”、“蕴藉性”等审美特性。“陌生化”主要是指文学语言是对普通语言的改造和违背。它是相对于语言的自动化而言的。比如在表示时间的流逝的过程中人们用“日月如梭”、“弹指一挥间”给我们已经在感觉上留不下什么新鲜的感觉。而“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鲜活的春的景象。文学语言的陌生化还表现在生命体验的独特形式。比如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海子的“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等等都是作者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的表达。
文学语言的“语境化”,表现为,语境赋予文学语言特殊意义和文学语言的组织形式根据语境中的感染效果来调整。比如“鬼灯一闪,现出**面”,添上一个什么样的词?可以是狰狞、獠牙、峻冷、惊恐等等,但是选择桃花面就格外具有令人惊悸的效果。“鬼灯一闪,现出桃花面。”
文学语言的“蕴藉性”首先表现在形象的朦胧含混,比如在《雨巷》中表现的那种在朦胧、迷茫、彷徨中出现的那个“丁香一样的女郎”,那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其次为意义的多元化(多层维度)如唐代诗人卢允言写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陵中”到底是赞美还是讽刺?最后表现为意味的含蕴不尽,如《生活》这首诗只有一个字“网”。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意味深长。
文学意象与文学意境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所谓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所谓文学意象是指反映了主体的一种愿望,以为此愿望受外界影响而产生的形象,也就是“表意之象”即具有象征意蕴的文学形象。通过概念我们可以看到文学意象和文学意境都是文学形象,但却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简单的说意象偏重于象征,意境偏重于性情。
对于二者的区别我们可以在各自的特征来理解:文学意象具有指意性、暗示性和朦胧性的特点,而文学意境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感会于心、韵味无穷的特点。一个重在表达、一个重在造境而传情。
结合具体实例谈你对文学典型的理解和认识。
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从价值形态看,典型是“这一个”,就有独创性。比如鲁讯的《阿Q正传》中的阿Q,是国民劣根性的代表,又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
从审美表现看,典型是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写照,具有历史性。比如反映骑士风貌的代表之作《唐吉柯德》中的主人公是既是一个荒唐可笑的骑士的代表,同时又反映了在变革时期人们的觉醒,他既是一个可笑者,又一个值得同情者,既是一个被评判者,又是一个值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