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国家级精品课《妇产科学》异常分娩().ppt

发布:2016-09-13约9.04千字共10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异常分娩 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 马铟 目的要求 掌握:异常分娩三大因素:产力,产道,胎儿的相互关系与影响 熟悉:三大因素对母儿的影响,异常分娩的防治原则 了解:三者的病因、类型及诊断。 概念 任何一个或一个以上因素发生异常以及四个因素间相互不能适应,而使分娩进展受到阻碍,称异常分娩(dystocia),又称为难产。 宫缩乏力辅助检查 胎儿电子监护: 1)协调性宫缩乏力:子宫收缩持续时间短,间歇期长,宫缩2次/10分钟,宫腔压力低于2.0kPa(15mmHg) 2)不协调性宫缩乏力:子宫收缩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宫缩间歇期宫腔压力超过2.7kPa(20mmHg),宫缩时弱。 产程图 地西泮静脉推注:10mg,缓慢推注。 654-2静脉推注:10mg 试产2-4小时,产程无进展或出现胎儿宫内窘迫,需剖宫产手术。 第二产程处理: 阴道助产 :加强宫缩;会阴切开,胎头吸引器或产钳。 剖宫产:产程仍不进展,或出现胎儿宫内窘迫时。 第三产程处理: 预防产后出血-胎肩娩出后缩宫素10~20U+25%gs20ml iv 协调性子宫收缩过强 【临床表现】 对称性、节律性和极性均正常,仅子宫收缩力过强、过频(10分钟内宫缩≥ 5次),宫腔压力≥60mmHg。若产道无梗阻,表现为急产,总产程<3小时为急产;若产道有梗阻,出现先兆子宫破裂或子宫破裂。 【对母儿的影响】产妇阴道及会阴撕裂伤,子宫破裂,羊水栓塞,产褥感染,产后出血,胎盘滞留。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感染,外伤 【处理】 有急产史的孕妇应提前住院。提前做好接产及抢救新生儿窒息的准备。产后应仔细检查宫颈、阴道、外阴有无裂伤。 不协调性子宫收缩过强 (一)强直性子宫收缩 由于不恰当使用缩宫素或产妇对缩宫素过于敏感,使子宫失去节律性,出现强直性痉挛性收缩。几乎均有外界因素所致 【临床表现】:持续性腹痛,拒按,胎位触不 清,胎心听不清,先兆子宫破裂征象。 【处理】:及时给予宫缩抑制剂;若属梗阻性原因应 立即行剖宫产 病理性缩复环(Pathologic retraction ring) 临产过程中,先露下降受阻,强有力宫缩,子宫下段逐渐变薄,宫体更加增厚变短,子宫可出现上段有过度的收缩与缩复,变肥厚,下段极薄且有压痛。因子宫上下段肌壁厚薄相差悬殊,在交界处可出现一环形浅沟,称“病理性缩复环”,为子宫破裂先兆。 (二)子宫痉挛性狭窄环: 由于子宫壁肌肉痉挛性不协调性收缩形成环状狭窄,持续不放松。 【临床表现】持续性腹痛,烦躁不安,宫颈扩张缓慢,胎先露部下降停滞,胎心时快时慢,阴道检查触及狭窄环,不随宫缩上升。 【处理】寻找病因,及时纠正 知识要点 产力异常是引起难产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协调性宫缩乏力最常见,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 协调性宫缩乏力可行人工破膜和或缩宫素静滴加强宫缩 不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可给予强镇静剂,使子宫收缩由不协调转为协调性子宫收缩 缩宫素使用过程中应严密观察,防止发生宫缩过强 骨产道异常 骨盆形态异常,或径线过短,骨盆腔小于胎儿先露部可通过的径线,阻碍胎先露下降、影响产程进展,称为骨盆狭窄或狭窄骨盆。 诊断 病史:既往有无佝偻病、结核及外伤史,有无难产及新生儿产伤史。 检查:身高,体型,步态 腹部检查:四步触诊、B超检查、胎儿大小、评估头盆关系 骨盆测量 胎位及产程监测:产力及胎位正常者,产程进展缓慢,应考虑有狭窄骨盆的可能 骨盆入口平面狭窄 Ⅰ级为临界性骨盆 : 骶耻外径18cm,对角径11.5cm,入口前后径10cm,正常体重胎儿可以自然分娩 Ⅱ级为相对性狭窄 骶耻外径16.5-17.5cm,对角径10-11cm,入口前后径8.5-9.5cm,必须试产 Ⅲ级为绝对性狭窄 骶耻外径≤16cm,对角径≤ 9.5cm,入口前后径≤ 8.0cm,正常体重胎儿不能经阴道分娩 骨盆入口平面狭窄 单纯扁平骨盆:骨盆入口呈横扁圆形,前后径缩短,横径正常 佝偻病性扁平骨盆:骨盆入口呈横的肾形,前后径缩短,髂骨外展 中骨盆狭窄 Ⅰ级:临界性狭窄,坐骨棘间径10cm,坐骨棘间径加中骨盆后矢状径13.5cm Ⅱ级:相对性狭窄,坐骨棘间径8.5-9.5cm,坐骨棘间径加中骨盆后矢状径12.0-13.0cm Ⅲ级:绝对性狭窄,坐骨棘间径≤8.0cm,坐骨棘间径加中骨盆后矢状径≤11. 5cm 主要见于男型骨盆及类人猿型骨盆 骨盆出口平面狭窄 Ⅰ级:临界性狭窄,坐骨结节间径7.5cm,坐骨结节间径加出口后矢状径15.0cm Ⅱ级:相对性狭窄,坐骨结节间径6.0-7.0cm,坐骨结节间径加出口后矢状径12.0-14.0cm Ⅲ级:绝对性狭窄,坐骨结节间径≤5.5cm坐骨结节间径加出口后矢状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