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成岩岩石学-第3章-火成岩的结构与构造.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章 火成岩的基本特征与分类 1. 火成岩的结构 2. 火成岩的构造 3. 矿物结晶顺序的确定 (一)火成岩的结构 概念: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 大小、晶体的形态、自形程度和矿物之 间(包括玻璃)的相互关系。 结构分类的依据 结晶程度 矿物颗粒的大小 矿物的自形程度 矿物颗粒之间的相互关系 矿物的排列方式 1、岩石的结晶程度 含义:指岩石中结晶质部分和非晶质部分(玻璃 质) 之间的比例。 类型及特征: (1)全晶质结构:岩石全部由结晶矿物组成,侵入岩 (2)玻璃质结构:岩石全部由火山玻璃组成,火山岩 脱玻化作用—玻璃质是一种过冷液体,是不稳定态,它具有向稳定的结晶态转化的潜在趋势,因而在适当的温压和挥发分的作用下,逐渐转换为结晶物质,这种转化过程即为脱玻化。例如:某些球粒、雏晶、霏细结构 (3)半晶质结构:岩石中既有结晶矿物又有玻璃,浅成岩和火山岩 (4) 隐晶质结构:颗粒小于0.02mm,肉眼不能辨认,包 括微晶结构、霏细结构和球粒结构等. 1、岩石的结晶程度 雏晶结构:玻璃质在脱玻化初期,形成一些颗粒极细的结晶物质,称为雏晶。如果岩石主要由雏晶组成,则其结构称雏晶结构。 霏细结构:脱玻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形成极细的、它形的长英质矿物颗粒的隐晶质集合体,但颗粒间界线模糊,形状不规则,称霏细结构。 球粒结构:脱玻化可形成球粒,它是由中心向外呈放射状生长的长英质纤维构成的球状生成物,也可呈扇状、束状等。 3、矿物的自形程度 4、矿物颗粒间的相互关系 包括矿物颗粒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矿物与玻璃质之间的关系 条纹结构:正条纹结构(钾长石主晶)/反条纹结构 (钠长石主晶) 固溶体分解成因 /交代成因 文象结构:特点/成因-长石和石英共结形成 蠕虫结构:特点/成因-矿物分解或斜长石交代钾长石,多余SiO2析出所成。 火成堆积结构:先晶出的矿物因密度大而下沉到底 部,并被剩余熔浆胶结所成的结构。 4、矿物颗粒间的相互关系 包括矿物颗粒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矿物与玻璃质之间的关系 暗化边结构:含挥发份的斑晶在上升过程中常发生分解,在晶体边缘形成铁质分解氧化形成的磁铁矿等不透明矿物细粒集合体。 反应边结构:早结晶的矿物与岩浆反应所成 环带结构:特点/成因 -固溶体矿物中常见(正/反环带) 包含结构(嵌晶结构):判定岩浆结晶顺序 填隙(间)结构:浅成相或喷出相基质中的特点, 如间粒结构、间隐结构 5、矿物的排列方式 交织结构:喷出岩的基质中斜长石微晶呈交 织状或半平行排列,称为交织结构;若其 中玻璃质含量明显,称玻晶交织结构。因 其在安山岩中常见,又称安山结构。 粗面结构:喷出岩的基质中钾长石微晶呈平 行排列。 (二)火成岩的构造 概念:是指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 影响因素 : 岩浆结晶的环境、岩浆演化机制 岩浆的侵位机制 侵位时的应力状态 岩浆冷凝时是否仍在流动等 (二)火成岩的构造 1、侵入岩的构造 块状构造—静止、稳定的结晶作用 条带状构造—结晶分异、堆晶作用 斑杂构造—多次脉动侵位/同化混染围岩物质 球状构造—矿物围绕某一中心呈同心环状或放射状生长成球体状 晶洞、晶簇构造—岩浆挥发分聚集/晶洞壁生长矿物 (二)火成岩的构造 1、侵入岩的构造 片麻状构造—主动侵位挤压/遭受变形所形成 ※岩石中的片柱状暗色矿物 、长石斑晶或拉长的粒状矿物等呈断续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