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古代美育思想之我见.doc

发布:2017-05-25约1.64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古代美育思想之我见 姓 名:杨雄秀 班 级:中文092班 学 号:20094120239 在谈中国古代美育思想之前,有很多同学可能会想美育是什么?还有一些同学可听到“美育”二字会立马联想到学生综合测评表,因为在那个表中我们能看到“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字眼。可能有不少同学还是会想美育究竟是指什么呢? 美育即指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各种审美实践活动,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提高人对美的鉴赏能力、创造能力,使情感得到净化,理想得到升华的教育科学。无论中国还是在西方,美育的实践,以及关于美育的思想和学说,都可以说古已有之,源远流长。但是审美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和命题,是到近代才正式提出的。 那么先跟大家说说美育的起源吧,美育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在原始人的巫术礼仪活动中就包括了各种不自觉或自觉的美育因素。在周代奴隶社会,周公“制礼作乐”来教育奴隶主贵族。明确规定了要学习“六艺” 育奴隶主贵族。明确规定了要学习“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 是仪式规范,“乐”是音乐、舞蹈、诗歌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属于审美教育的内容。礼乐相济,既是社会制度又是道德规范,同时也是一种审美教育方式还是一种多元立体的综合式感性教育。 美育的价值在于给人类生活提供一个理想的价值指向、塑造完美人格途径,使人们的生活充满诗意。而谈到古代美育思想时就不得不提到孔子的仁学审美教育观,他创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其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是孔子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把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密切结合。而这里我就以古代孔子美育思想的基础——仁学为例对古代美育进行论述。 孔子美育思想是其仁学的发展和延伸。“人文化成”是孔子美育思想的写照。“文”是孔子美育思想的核心概念,“文”指文化、文明,它提升人的感性,使人从粗鄙性、兽性中升华提高,它是“仁”的外在表现,蕴涵着人类的理想和价值追求。在孔子那里,“文”主要表现为礼乐文化。诗、礼、乐再加上“文”化的自然是孔子主要的化育之途。通过外在的“文”的教育,唤醒、点拨、涵养、维护人之仁心,形成文化——心理结构,培养以“仁”为核心的君子人格,“化成”是孔子美育思想的旨归。我们把孔子美育思想特点概括为人文导向、实践理性倾向及生态意识,具体表现为感性与理性的圆融、居尘与超 尘的贯通,实践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结合,人与自然的和谐。 孔子之“仁”既是本体论又是功用论,在高层次上“仁”指精神境界,从功用层次上“仁”的根本是“孝悌”。孔子仁学的本质是人学。孔子仁学是以道德情感为核心来关注人的生命成长与完善,思考人的存在意义与价值、人与世界的关系,其指向是价值形而上学。“求仁得仁”必须通过外在教育和内在修养,从而下学上达直至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仁”的最高境界恰恰是自由的审美境界,从此意义上讲,求仁即美育。 孔子美育思想是儒家美育思想的源头与核心,奠定了中国传统美育的基本价值观念与思想方法。主要表现为培养健全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的美育价值观。在涵养高尚情操、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方面有积极作用。但是,正因为主张将个性情感纳人社会性的伦理规范之中,孔子对美育在个性情感的解放、发展创造性的作用重视不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孔子美育思想中蕴涵的人文意识、整体意识、和合精神及融合式理念是治疗当前感性泛滥与工具理性肆虐并峙发展、人文精神失落时代病的一剂良药,对现代美育理论的建构、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对于中国美育思想来说,判断美育思想产生的关键在于是否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艺术来教育、培养人的道德。“先王乐教”是早期不自觉的美育传统,西周初期人文精神的觉醒引发了“敬德”思想的提出和天命观念理性化、宗教祭祀礼仪的人文化转向,从而使这个美育传统发展到自觉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自觉的美育活动逐渐成为培养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