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体制与投资调控(精).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投资体制与投资调控 第一节 投资体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 模式 第二节 我国投资体制的形成与改革 第三节 投资调控 第一节 投资体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模式 一、投资体制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二、投资体制的基本模式 一、投资体制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投资体制是指社会组织、领导和管理投资经济活动所采取的基本制度和主要方式、方法。 投资体制的主要内容:投资主体的确立及其行为规范、投资方式的选择、投资决策制度的采用、投资实施方式的运用、投资利益关系的处理、投资管理权限和职责的划分、投资管理机构的设置、投资调控方式的采用等等。 二、投资体制的基本模式 (一)集权投资模式(计划投资体制) (二)分散投资模式(市场投资体制) (三)分权投资模式(混合投资体制) 第二节 我国投资体制的形成与改革 一、1949年-1978年间我国的投资体制 二、1979年以来我国投资体制的一系列 改革 一、1949年-1978年间我国的投资体制 我国投资体制的主导模式是集中计划投资模式。 对建国初三十年投资体制的简要评价 对建国初三十年投资体制的简要评价 1、特征:投资决策权高度集中在政府手中,企业没有投资决策权;国家无偿筹集和分配资金;国家以行政办法管理投资,偏重于指令性计划方式。 2、积极作用:有效地集中了国家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对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及实现全国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初创了中国的工业化体系。 对建国初三十年投资体制的简要评价 3、不足之处:投资主体单一,决策权过分集中,因此决策失误多。投资方式单一,投资渠道实行单一财政拨款,缺乏相应的风险约束机制,致使投资规模膨胀。企业在实施投资时缺乏活力,投资效益低下。 二、1979年以来我国投资体制的一系列改革 (一)1979年-1992年的投资体制改革(投资体制市场取向改革的尝试和展开) 1984年以《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关于改进计划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和国务院《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的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为标志展开了第一次投资体制改革高潮。主要集中在对项目实施阶段的管理体制进行全面改革。 (一)1979年-1992年的投资体制改革 以1988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投资管理体制的近期改革方案》为标志,展开了第二次投资体制改革高潮。主要集中在对政府投资范围、资金来源和经营方式进行初步改革。 1979年-1992年投资体制改革的内容 1、编制综合基本建设计划和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2、对投资活动实行多种计划管理形式,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 3、简政放权,简化项目审批手续。 4、划分投资范围,对重大的长期的建设投资实行分层次管理。 (一)1979年—1992年投资体制改革的内容 5、建立投资项目评估审议制度,促使投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6、基本建设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 7、实行多种形式的计划承包责任制。 8、投资建设领域推行招标投标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9、建立基本建设基金制,成立专业投资公司。 10、运用经济杠杆,引导和调节投资的流向。 (二)对1979年以来投资体制改革的简要评价 1、成绩: 经过改革,不同程度上调动了各类企业的积极性,改变了投资运行机制,一定程度上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1)由过去国家单一投资主体转向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 (二)对1979年以来投资体制改革的简要评价 (2)资金来源由过去的国家财政拨款唯一来源转向财政筹资、信用筹资、证券筹资和利用外资等多渠道化。 (3)投资方式多样化。 (4)投资管理由过去的行政命令转向运用经济杠杆和间接手段进行管理。 (二)对1979年以来投资体制改革的简要评价 2、存在问题: (1)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决策权划分不是特别明确。 (2)下放投资决策权与投资风险约束机制不配套。 (3)各种调控手段应用不协调,调控时机和力度不完善。 (4)国有投资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责任链。国有投资效益不高,国企缺乏持续投资能力。 (三)深化和完善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途径 1、改革投融资方式,有效地发挥市场对项目投融资活动的调节作用。 强化竞争性项目投融资的市场调节,拓宽基础性项目的投融资渠道,完善公益性项目的投融资制度。 竞争性项目、基础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的特点 竞争性项目主要是指收益比较高、市场调节比较灵敏、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行业部门的相关项目,包括大量的加工工业项目。 基础性项目主要包括具有一定自然垄断性、建设周期长、投资量大而收益较低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项目。 竞争性项目、基础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的特点 公益性项目主要包括公益性事业、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的办公设施、国防设施等,主要由政府拨款建设,只有少数具有盈利性,大多数投资基本形不成经济效益,具有非盈利性和社会效益。 基础性项目的投融资方式 对于在一定时期具备市场竞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