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投资体制改革述评.ppt

发布:2017-02-19约3.42千字共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投资体制改革述评 2010年9月 内容 改革的历程 改革的目标 改革的主要内容 改革的效果评述 改革的历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方针之后,我国经济体制和运行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伴随这一趋势,在投资体制改革方面也做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涉及宏观、微观和市场多个层面,并取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 投资体制改革的进展大体经历了四次高潮: 1.第一次高潮(1979—1987年) 这次改革高潮出现在投资体制改革的起步阶段,简政放权、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和投资项目建设实施的市场化是这次改革高潮的基本特点,主要内容包括: (1)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事权初步划分。 (2)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 (3)出现投资来源多渠道局面。 (4)改进投资计划管理体制。 (5)发展投资中介组织。 (6)在建设实施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7)鼓励跨行业、地区和企业的横向投资流动和联合。 2.第二次高潮(1988—1991年) 1988年国务院颁发《关于投资管理体制的近期改革方案》。这一方案针对投资领域存在的问题,第一次较为系统地提出投资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一系列推进改革的措施。这次改革高潮的主要内容包括: (1)对重大长期建设投资实行分层次管理,初步划分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资范围,加重地方的重点建设责任。 (2)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用产业政策的形式明确了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重点支持和限制的产业及产品,提出产业发展序列,并以此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进行宏观调控的依据。 (3)为保证重点建设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建立了基本建设基金制。 (4)结合基础产品价格调整,在电力、石油、铁道、交通、邮电、民航等基础产业部门建立了专项建设资金。 (5)开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6)成立国家专业投资公司,用经济办法对经营性投资进行管理。 (7)扩大建设债券发行规模,建立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市场,发行股票为直接融资开辟了渠道。 (8)在建筑安装、勘察设计、材料设备供应领域全面推行招标、投标制,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 3.第三次高潮(1992年——2004年7月) 1992年以后,在邓小平同志南方重要谈话精神的鼓舞下,按照十四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高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财税、 金融、外贸等方面的改革全面展开,投资领域也陆续推出了一些新的改革举措,主要内容有: (1)《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基本内容。 (2)财政体制改革,开始实行经常性预算和建设预算相分离的复式预算管理。金融体制改革,组建了国家开发银行,实现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分离。 (3)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建立和规范投资主体风险约束机制。开展了“贷改投”试点。 (4)《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对企业依法享有包括投资决策权在内的一系列权益做出了具体规定。 (5)国家发布《股份制试点企业宏观管理暂行规定》、《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资本市场发育明显加快。 (6)国务院颁布《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及《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逐渐形成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核心、以资金源头控制为主要手段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 (7)伴随我国市场体制的初步确立,企业投资主体的自我约束能力大为增强。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使银行开始推行独立审贷。“谁投资,谁决策,谁承担风险和责任”的原则逐步深入人心。 (8)政府投资行为逐步规范,主要用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社会领域,用于加强公共产品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技术产业化。务院(国发(2004)20号) 《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 投资体制改革的目标 改革政府对企业投资的管理制度,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 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建立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进一步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发展多种融资方式;培育规范的投资中介服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