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基础精选.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 案 首 页
授课顺序: 1 学时: 2 日期 : 年 月 日 班级:食品生物 班
课题 第一篇 中医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概说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历史常识。
2、认识中医基本理论。
3、掌握中医学的概念和中医学的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1、中医基础理论。
2、中医学的主要特点。
难点:1、中医怎样认识人体。
2、中医怎样认识疾病。
3、辨证论治病、症、证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1、从中学课文《扁鹊见蔡桓公》入手,回顾同学们对中医治病的最早认识。通过中医药发明的神话故事,介绍5000年中医药发展的历程,引出中医药的相关历史典籍和中医史常识。
2、通过讲解中医怎样认识人体、怎样认识疾病、怎样诊治疾病等,介绍中医基础理论。
3、讨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讲新课(另附): 教具挂图
人体正面解剖挂图,PPT电教幻灯演示教学。 课后分析 中医药基础
第一篇 中医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概说
第一节 中医史常识
一、中医发源于何时
中医学作为中国的三大国粹之一,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距今约4600余年前起源于陕西省中部渭河流域今陕西宝鸡市清姜河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是继伏羲以后,又一个对中华民族贡献颇多的传奇人物。他发明了农耕技术而号神农氏,因以火德王,又称炎帝远古人民过着采集渔猎生活,神农氏发明制作木耒lěi)、木耜sì),教民农业生产反映中国原始时代由采集渔猎向农耕生产进步的情况。又传说他遍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发明了医术,制定了历法。传说神农一生下来就是个“水晶肚”,几乎是全透明的,五脏六腑全都能看得见,还能看得见吃进去的东西。那时候,人们经常因乱吃东西而生病,甚至丧命。神农为此决心尝遍百草,好吃的放在身体左边的袋子里,介绍给别人吃;不好吃的就放在身体的右边袋子里,作药用。不能吃的就提醒人们注意。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7公里的鹿原镇境内。这里洣mǐ)水环流,古树参天,景色秀丽。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炎帝诞辰1994年起,株洲炎帝陵已举行了8次全球华人公祭炎帝活动中医奠基之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成编770至476年)战国时期,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黄帝内经》 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内求首先是内观、内视,就是往内观看我们的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怎么流动,然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所以内求实际上是为我们指出了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方法、一种道路。这种方法跟现代医学的方法是不同的,现代医学是靠仪器、靠化验、 靠解剖来内求。中医则是靠内观、靠体悟、靠直觉来内求。所以叫“内经”。《黄帝内经》《素问》81篇和《灵枢(shū)》81篇两大部分162篇医学论文。《伤寒论》外感巨著是部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伤寒论》的专著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伤寒论》张仲景于东汉末年公元200205年。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金匮要略》 。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3个。《金匮要略》——方书之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它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金匮要略》是《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才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