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基础中医史常识王尔栋.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 导 论
一、何谓中医学
中医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诊断和防治的一门(传统)医学。;二、学习中医药基础的意义;;商代 (公元前1700-1100年) ;周朝 (约公元前1100-221年) ;秦朝(公元前221~207年) ;汉朝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1;汉朝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2;★汉代名医
●仓公淳于意(公元前215 ~ 167年) :首位保存病人记录的医师
●张仲景 又名张机 (公元150 ~ 219年),后世称为“医圣”。
◎首创『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辨証论治。
◎编著《伤寒杂病论》,确立辨証论治原则,奠定中医治疗基础。
中国最早的理论结合临床诊疗专书。
◎宋朝(公元960 ~ 1279年),此书再次被编写,分为《伤寒论》及
《金匮要略》两册。
●华佗(公元141~208)
◎精于外科手术,善用麻醉药物
◎提倡体育疗法(中医称为导引筢病),
创作五禽之戏
;三国、魏晋及南北朝 (公元220~581年)---1 ;三国、魏晋及南北朝 (公元220~581年)---2;隋朝 (公元 581~618 年) ;唐朝 (公元 618~907年) ---1;★中外医药交流:中国派医师到外面如高丽、日本、印度及越南等
★药王-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 行医手法及医德尤甚
●最出名的著作是《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
《千金要方》共30卷记载5300首医方
《千金翼方》共30卷记录了2571条药方
●誉为中国最早的痳疯病专家
●主张针药并用,并探索出新的应用穴位,创制彩色经络图
●对中国药物学发展有突出贡献,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倡导积极养生—气功
;★印刷术使医籍普及:医学及科学的著作大量出版
●专设“校正医书局: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搜集、整理、考証、校勘
●设立尚药局:《太平圣惠方》是首部编著的大型方书,共载16,834个 处方,并对方剂、药物、病証及病理都进行了论述。
★医学教育
●设立“翰林医官院”负责医之政令和医疗事务。
太医局是专爲医学教育设立的机构
●医学部增分为九科|
1. 内科 2. 风科 (如中风病) 3. 儿科 4. 眼科 5. 耳鼻喉齿科
6. 皮肤及骨科 7. 产科 8. 针灸 9. 创伤及咒禁科
● 翰林医官尚药王惟一
1.研制两具与成年男子体形相等的“铜人”,
2.奉御总结针灸名著,撰成《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病因病机学发展:
公元1174年陈言提出了新的病因学理论。他的著作《三因极--病証方论》
将复杂的病因归为三类:内因、外因及不内外因
★法医学的重大发展:
《洗冤集录》是宋慈于公元1247年完成 的著作,成为中国死伤狱断案法典
及依据,沿用600多年。并被翻译成至少5种国外国语言。
★儿科及妇科的发展:
● 儿科及妇科发展成独立专科
●钱乙著作--《小儿药証直诀》
★中外医药交流:
宋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高峰期。
据记载由阿拉伯商人经海上,运往欧洲、亚洲及非洲等各地的中国药材有60多种
;金元时期 (公元1115~1368年 ) ;明代 (公元1368-1644年) ---1;★药物学及方剂学的发展
● 李时珍之《本草纲目》-中国本草学一部具世界学术地位的专著
1.总结16世纪以前我国的药物学内容;
2.药物增至1500种,附药图1000幅,药方10000个。
3.刊行后很快传入日本、朝鲜及越南等亚洲地区,
在公元17、18世纪先后被翻译成多种欧洲语言。
4.李时珍是首位提出脑负责精神感觉、
又发现胆结石病、利用冰替高热病人降温
及发明消毒技术的医家
;清朝 (公元1644-1911年) ---1;★最闻名的中药堂是 同仁堂 ,位于首都北京,专门为皇宫供应药物。
★大量医学书籍的编著及整理
●《古今图书集成》(1723)--蒋廷锡等受命编纂,520卷
●《医宗金鉴》(1742),由吴谦编辑。全书共90卷分15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