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大纲.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Ⅱ
Remotely Sensed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Ⅱ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学 分:3 学分
学 时:48学时,其中讲课:32 学时,上机:16 学时
课程性质:选修
开课学期:第5学期
先修课程:遥感原理
适用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
教 材: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教程(第二版), 科学出版社; 韦玉春、 汤国安、汪闽, 杨昕等,2015年2月。
开课单位:地理与遥感学院遥感科学与技术系
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应用,培养和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它遥感课程奠定基础。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获得数字图像分析、处理和应用的基本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和掌握遥感图像校正处理,数字图像增强,遥感图像频域变换,计算机分类,以及精度分析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流程,了解和掌握当前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等。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1章 绪论(1学时)
(1)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特点与作用;
(2)理解数字图像、数字图像处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概念;
(3)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内容、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构成;
(4)了解遥感图像处理的发展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重点:遥感数字图像、遥感图像处理及像元等相关概念
第2章 遥感图像的表示与度量(4学时)
2.1遥感数字图像存储(2学时)
(1)掌握图像数字化概念;
(2)掌握遥感图像数字化过程;
(3)掌握遥感数字图像的级别和数据格式;
重点:遥感图像数字化,遥感数字图像的级别和数据格式
难点:遥感数字图像数字化过程理解及其对空间分辨论及像元值的影响
2.2遥感数字图像的表示和统计描述(2学时)
(1)掌握单波段和多波段图像的统计特征;
(2)掌握窗口、邻域和卷积的概念。
重点:遥感图像直方图、窗口、邻域、卷积等概念
难点:遥感图像窗口、邻域、卷积
第3章 遥感图像校正(5学时)
3.1遥感图像辐射校正(2学时)
(1)掌握辐射误差产生的原因和辐射误差校正方法;
(2)理解辐射传输理论基础;
(3)理解遥感图像辐射校正方法;
重点:遥感图像辐射误差产生的原因、校正方法,大气较正的原理;
难点:辐射较正的原理和方法。
3.2 遥感图像几何校正(3学时)
(1)了解遥感图像几何变形原因;
(2)掌握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原理、方法和步骤。
重点:遥感图像几何校正的方法、原理和步骤。
第4章 图像拉伸(3学时)
4.1图像的彩色合成(1学时)
(1)掌握图像彩色合成的方法
(2)掌握最佳图像合成指数
重点:图像彩色合成的方法,最佳图像合成指数
4.2图像拉伸(2学时)
(1)理解图拉伸的作用
(2)掌握图像累积直方图、图像对照拉伸、图像辐射增强等的概念;
(3)掌握遥感图像拉伸、直方图均衡化、亮度值反转等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步骤。
重点:遥感图像直线拉伸、直方图均衡化原理、方法。
难点:直方图均衡化原理
第5章 图像变换(5学时)
5.1傅里叶变换(1学时)
(1)掌握频率域增强的概念
(2)掌握傅里叶变换公式
(3)了解傅里叶变换的过程及作用
重点:频率域增强的概念,傅里叶变换公式
难点:傅里叶变换公式,傅里叶变换效果
5.2波段运算(1学时)
(1)掌握波段运算的定义及方法
(2)掌握植被指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重点:波段运算的定义及方法,植被指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5.3 K-L变换与缨帽变换(3学时)
(1)掌握遥感图像多光谱空间、光谱增强的概念
(2)掌握K-L变换和缨帽变换的概念、原理
重点:遥感图像的多光谱空间、光谱增强的概念,K-L变换和缨帽变换的概念、原理
难点:K-L变换和缨帽变换的概念、原理
第6章 图像滤波(2学时)
6.1图像平滑(1学时)
(1)掌握图像平滑常用方法及其原理
重点:图像平滑的方法
6.2 图像锐化(1学时)
(1)掌握图像锐化方法及其原理
重点:图像锐化方法
第7章 遥感图像的计算机分类(12学时)
7.1 遥感图像分类概述(2学时)
(1)掌握遥感图像的计算机分类的一般原理
(2)掌握遥感图像分类、非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的概念
重点: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的一般原理,遥感图像分类、非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的概念
难点: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的一般原理
7.2遥感图像非监督分类(4学时)
(1)掌握常用的非监督分类方法(基于直方图分类法,K-均值法和ISODATA法)的原理、特点和技术流程;
(3)了解非监督分类方法(基于直方图分类法,K-均值法和ISODATA法)的应用条件和效果;
重点:感图像分类、非监督分类和监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