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农旅结合背景下名人故居旅游开发模式探析——以张澜故居为例.doc

发布:2018-05-22约5.07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旅结合背景下名人故居旅游开发模式探析——以张澜故居为例-旅游管理 农旅结合背景下名人故居旅游开发模式探析——以张澜故居为例 何成军 陈一鑫 廖荣生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旅结合是我国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的一种趋势,在此背景下,名人故居特别是处于老少边穷地区的名人故居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张澜故居为例,在分析了故居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故居参观+休闲农业模式”和“红色文化体验+乡村休闲度假旅游模式”两种旅游开发模式。 当前农旅结合已经成为了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的一种趋势,特别是在城市近郊,休闲农业已成为了一种新兴的农业发展方式,这是农业发展的一次进步,反过来这不是旅游业发展的“退步”,而是旅游业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飞跃。随着社会经济以及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要求也逐渐从单纯的旅游活动向旅游地特殊的人文精神转变,整个旅游市场对旅游过程中的人文情怀要求也逐渐提高。特别是国外旅游者,最终对中国较为感兴趣的仍然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所以,目前旅游景区的打造也越来越注重对文化氛围的塑造,这对具有历史、文化、教育等多重价值的名人故居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来说是一种难得的机遇。 一、名人故居旅游开发的意义 (一)保护珍贵的历史文物 名人故居保存下来的大多都是珍贵的历史文物,由于名人的特殊性,与之联系紧密的历史文物对能够深刻反映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的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名人故居的开发能够争取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对历史文物进行较好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珍贵的历史文物不被损坏,让文物能够更加长久的发挥其物质和精神上的价值,从而保护了历史文物的文化价值,传承当地文化。 (二)提升当地的旅游吸引力 旅游者旅游所要追求的就是一种差异性,名人故居由于存在一定的名人效应,为故居在一定的范围内做了较好的“广告”,这对于旅游地来说是人无我有极具吸引力的品牌,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当地人文情怀的灵魂所在,存在较强的地域性和难复制性,这对当地旅游开发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当地的旅游吸引力。 (三)促进人文教育 历史名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或多或少都产生了不同的促进作用,不管是民族英雄、革命先烈还是文人墨客、帝王将相,他们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教材,都是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对名人故居的保护和旅游开发,能够提升旅游者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能够对旅游者产生一定的启发和教育意义,从而促进人文教育。 (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名人故居由于历史名人的影响力则会吸引广大旅游者,往往名气越大游客越多,旅游市场一旦形成商机就会出现,外来投资者也会逐渐进入,这些投资则直接促进当地基础设施的改善,带动当地劳动力就业,引导当地产业转型升级,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名人故居旅游开发现状 (一)过度开发,破坏严重 目前,全国很多名人故居由于存在极大的吸引力,投资者或开发商不断涌入,为了尽快更多的汲取经济价值,便不顾名人故居的保护,再加上监管部门不力,外来游客大量进入随意破坏,导致故居的建筑受损、文物破坏。另外,缺乏统一的规划,商业店铺过多过杂,导致故居过度商业化,而缺少了应有的人文情怀。 (二)地处偏远,缺乏保护 一些故居由于地理位置处于经济落后、交通位置偏远的地区,虽然具有一定的名气,但由于缺乏保护资金,不能较好的修善和保护,长时间就导致损坏严重。再加上地理位置较为偏远,游客难以到达,或者与其他景点地域组合状况较差,缺乏规模效应,开发商投资者也不会进入,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故居的保护和开发。 (三)模仿较多,垄断性差 名人在生前大都迁徙较多,现在往往存在其出身地、故居、旧居、住所等,打着名人的旗号进行旅游开发,滥用名人的旗帜,导致名人故居在社会的印象模糊不清,甚至很多开发商凭空打造一处名人故居制造热点,错误引导旅游者,使得名人原本的故居处于一种尴尬的地步,引起市场的混乱。 三、张澜故居简介 张澜故居距西充县城13公里,是一座始建于清代康熙初年的复式三合院建筑,占地4000余平方米。坐西向东,青山环绕,翠竹拥抱,如圈椅将故居紧紧包裹。故居正面水田一波碧池的妆点,也让张澜故居平添了一分灵秀。这座典型的川北民居,单檐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穿斗木结构梁架,由正院、北院、南院及牲畜圈四部分组成。正院、南院、北院的相互交接、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富有典型川北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群。目前,张澜故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省内外知名文物专家主持设计修缮。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