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职业教育论文:基于专业课程“学教互动与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实践.doc

发布:2017-04-07约4.17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职业教育论文:基于专业课程“学教互动与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实践 本文导航 1、首页2、地形测量技术 【摘要】职业教育论文:基于专业课程“学教互动与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实践怎么写呢,请看xx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 论文关键词:专业课程 学教互动 分层递进 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其中,操作技能培养是核心。目前,各职业院校实训条件还不够完善、师生比普遍偏低,影响了操作技能培养的质量,采用“学教互动,分层递进”教学模式可以弥补上述不足,从而提升技能培养的整体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由于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难以接受。为了增强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效果,各职业院校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改革。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已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共识。 “学教互动,分层递进”教学模式是“十二五”期间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内容,其概念界定为:在团体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技能水平、特长爱好将学生分组,利用学生的差异性,让一部分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指导技能水平较低的学生,在互帮互学中促进技能水平和学业水平的共同进步,并培养其团体合作意识,使教师的指导作用得到放大。 实施“学教互动,分层 递进”教学模式的动因 差异性客观存在 根据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人的智力组成是多元的,职业院校学生尤其体现在动觉智力上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学习者动作技能的习得有快有慢,存在个体差异。在相同的教学资源条件下,即使同一个教师指导,也很难达到同样的技能培养目标。要达到同样一个目标,指导教师花费在各学习者身上的指导时间和各学习者所用的训练时间是不相同的。二是学校在传授技能上有先后顺序的安排,形成了各个年级职业技能上的差异,先学者先掌握,后学者后掌握。三是由于学校师资、教学资源投入多少、训练时间长短形成的差异。师均指导的学生少,教师指导得法,技能学习的效果就好,反之就差。教学资源丰富,设备台套数满足学生实习训练需要,技能学习的效果就好,反之就差。 现状产生驱动力 我国职业教育现状是国家总体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师到企业实践较少,动手能力不强,行业企业没有承担职业教育的法定责任。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办学成本和效益,因此,师生比普遍偏低,一个教学班级一般都在40人以上,一个实习指导教师要指导40人以上,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有必要根据我国国情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技能培养模式。 模式阐释 “学教互动,分层递进”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能力、技能水平将学生按能力搭配分组,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可以对部分学生先行教学、先行训练,培养学习小组组长、技能能手。利用学生的这种技能差异性,让部分技能水平高、操作熟练、动作协调的学生参与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继而代之以能力分组制,让学生教学生,确立学生的中心地位,实行学教互动,在互帮互学中共同促进职业技能水平和学业水平的进步,从而提升技能培养的整体水平,提高技能教学的有效性。 “学教互动,分层递进” 教学模式的实践 “学教互动,分层递进”教学模式是在“分层教学法”理论指导下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本模式中,学生既是学习者,又可以在某一阶段成为实习指导教师,具有双重身份,实现学与教的角色转换。学生的自信心和潜能将会得到极大的调动和发挥。以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为例,先后在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C语言》课程和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地形测量技术》课程教学中开展了探索和研究。 (一)《C语言》课程教学 《C语言》课程不仅要培养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操作与动手能力。在多元智力理论的指导下,我校通过实践“学教互动,分层递进”教学模式完成了对学生二元智力的培养训练。 《C语言》课程教学,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手把手地教学生编制程序。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好,即使在大学本科院校也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一部分学生学得特别好,能够融会贯通,一部分学生则没有入门。 “学教互动,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是:首先,用10节课左右的时间进行入门知识的学习,介绍课程性质、意义,教师以工程实践及C语言应用的成就,引起学生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