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放射防护产品检测统计分析论文.docx

发布:2019-04-11约8.76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方法在评测标准上,本院《放射产品使用规则》规定放射防护产品应采取目检、触检以及透视检测三个步骤进行检测。   首先,观察放射防护产品是否存在表面污迹或破损,是否完好。   如果有破损,及时登记并反馈所属科室或厂家进行处理。   其次,通过触摸来检测其是否有缠结或松软,并进行拉力测试,以检测其韧性是否达标。   最后,通过管电压为85的数字胃肠机快速透视放射防护产品,观察内部的铅层是否出现裂缝或缠结。   裂缝根据长度和宽度分为小裂缝、中裂缝和大裂缝三个等级宽度小于1且长度小于20的裂缝为小裂缝;宽度大于1且小于3,长度小于50的裂缝为中裂缝;宽度大于3或长度大于50的裂缝为大裂缝。   图1显示铅衣在双肩部产生了大面积的破损,铅层产生了断裂和缺失,在破损缺失部分该铅衣已经无法起到应有的防护作用,且由于材质的问题无法进行补救,此类放射防护产品为严重破损,应该进行报废处理。   的深黑色贯穿线为产品缠结,铅衣缠结并不会造成防护作用的下降,但缠结的存在导致缠结部分的承受力增加,导致铅层产生裂缝的几率大大增加,因而缠结也是放射防护产品检测中的重要检测项,主要是靠触摸是否有硬结以及通过射线透视检测是否有铅层缠结来评定。   在最终结果的评定上,应通过裂缝大小、裂缝位置以及是否有污渍、破损以及缠结进行综合评定,再根据评定结果对放射防护产品进行下述处理如果出现小裂缝,且位置处于尼龙搭扣重叠区或者非辐射直接照射区域例如腋下等,则可认为产品防护能力基本完好,可以继续使用,但需要对出现小裂缝的放射防护产品进行备案,记录折损位置并通知所属科室。   如果出现中裂缝或者在辐射直接照射区域出现小裂缝,则需要与生产厂家联络对受损铅衣进行修补,对修补后的放射防护产品进行记录、备案,再次检测通过后方能使用。   如果产品出现大裂缝或者大规模破损并且难以修补,则判定该产品已经丧失了防护能力,检测评定结果为不合格,该放射防护产品不得继续使用。   2结果我部门于2014年7月对全院222件放射防护产品进行了检测,其中涉及到骨密度室、内镜中心、麻醉手术部、中心、室、放射科、心血管介入中心以及放射介入中心8个科室,其中包括铅衣59件,铅上衣41件,铅围裙51件,铅围脖69件,铅眼镜2件。   在所检测的222件防护产品中,其中有189件合格产品,占总比例的851,有11件不合格产品,占总比例的5,有22件待处理的产品,占总比例的99,这些待处理的产品中,大多数有微小的破损,需要厂家进行进一步的检测来确定其是否能继续使用、是否需要进行修补后使用等。   1产品类型与检验结果之间的关系。   我们对每种铅系列防护产品进行了分析,根据总体的统计结果来判断得到的折损率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分析在铅系列产品中折损更容易产生在哪种产品上,并初步分析其产生原因,分析的统计学结果如下铅眼镜的合格率达到100,铅围脖的合格率为957,铅上衣的合格率为854,均高于总体检测合格率,而铅围裙和铅衣的合格率分别只有765和797。   放射防护产品的透视检查发现铅层裂缝的位置多出现在尼龙搭扣的缝合处、肩膀处以及下装部分的裙摆处,这些部位的共同的特点是在穿戴时都会经常受力或者发生折叠。   可以初步推断,铅系列防护产品折损率的高低与该产品是否经常受力和弯曲折叠有关。   2产品所属科室与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   为了观察不同科室放射防护产品保存与使用的情况,我们对数据中的科室与合格率进行了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放射介入中心的合格率仅为571,放射科与室的合格率分别为722和75,均低于总体检测合格率。   骨密度室、麻醉手术部、心血管介入中心等科室产品合格率较高。   结合各个使用科室的实际情况,分析放射防护产品折损的原因如下首先,在客观条件上,各个科室所用的放射防护产品的使用时间的长短会影响检测合格率。   如室、放射介入中心的铅衣已经使用了两年以上,而心血管介入中心的部分防护产品为今年购入的产品,因而产品使用的时间会影响检测合格率。   其次,放射防护产品的使用频率是影响铅系列产品折损率不同的主要原因。   麻醉手术部、心血管介入中心、放射介入中心以及放射科的放射防护产品使用率较高,尤其是涉及放射防护产品进行手术的部门,在术中的行动往往导致放射防护产品反复弯曲折叠,而弯曲折叠是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因而相比其他部门的放射防护产品有较高的折损率。   最后,放射工作人员和患者及陪护人员的防护意识低、不了解放射防护产品的正确使用与存放方法也是影响防护产品检测合格率的原因之一。   3缠结、外观破损和污渍与产品类型之间的关系。   缠结、破损和污渍也是产品是否完好的评定因素,这三种因素的存在会对铅系列产品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统计结果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