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内能》第三节《比热容》说课稿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docx
第十三章《内能》第三节《比热容》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物理
2.教学年级和班级:九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4年10月15日星期一第三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探究: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比热容的概念,提高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科学思维:引导学生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培养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
3.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使学生认识到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即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结论。
2.教学难点:
-比热容概念的抽象性,学生难以理解单位质量和温度变化对热量吸收的影响。
-比热容公式的应用,学生可能难以正确选择合适的公式和计算步骤。
-实验操作中,如何精确控制温度变化和测量热量,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根据不同物质的比热容选择合适的材料,解决实际问题。
举例说明:
-在讲解比热容概念时,可以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例,如水在夏天不易变热,而在冬天不易变冷,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在讲解公式应用时,可以通过具体实例,如计算一壶水从室温加热到沸腾所需的热量,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的使用。
-在实验操作中,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和演示,让学生了解如何控制变量和记录数据,提高实验技能。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结合建筑、交通等领域,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比热容大的物质进行隔热或保温设计。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教材,以便跟随课本内容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比热容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概念。
3.实验器材:准备温度计、量筒、烧杯、加热器等实验器材,用于演示和验证比热容的实验。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以便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讨论;确保实验操作台安全、整洁。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展示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如水、铁、木头等,提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些物质在吸收或放出热量时,会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不同物质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时,温度变化不同。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物理量——比热容,它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这种现象。”
2.讲授新课(15分钟)
-教师讲解比热容的概念,通过公式和实例说明比热容的定义。
-展示比热容的实验视频,让学生观察实验过程,提问:“你们认为实验中哪些因素会影响比热容?”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物质种类、质量、温度变化是影响比热容的因素。
-通过图表展示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引导学生理解比热容的大小关系。
3.巩固练习(10分钟)
-学生完成课本中的例题,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常见物质,计算其比热容,并解释结果。
-各组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4.课堂提问(5分钟)
-教师提问:“比热容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比热容在建筑、交通、能源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5.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教师提问:“如何根据比热容选择合适的材料?”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选择比热容大的材料可以吸收或放出更多的热量,从而实现隔热或保温效果。
-教师展示一组建筑材料,提问:“这些材料中,哪一种的比热容最大?”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6.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教师提问:“比热容在环境保护方面有哪些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比热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质的能量转换过程,从而更好地进行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
7.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比热容的概念和意义。
-布置作业: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思考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如下:
1.导入环节(5分钟)
2.讲授新课(15分钟)
3.巩固练习(10分钟)
4.课堂提问(5分钟)
5.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6.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7.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总计用时: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物质比热容表:提供不同物质的比热容数据,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
-比热容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