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一章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doc

发布:2016-05-19约2.81万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学习目标 掌握健康、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理健康思想的体现、中国古代心理健康思想的基本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一节 古人的心理保健智慧 美国心理学史界的元老布雷特和墨菲等人,都曾表达过这样一种信念:“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在中国。”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它广泛地存在于古代教育学、哲学等典籍中,而这其中也蕴含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理健康思想的体现 中国古代的心理健康思想散见于各种文献,没有明确的心理健康概念,也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儒家、道家和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心理健康思想的主要来源。从这三家的思想体系入手,分析它们形成、发展的脉络,可以对中国古代心理健康思想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儒家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思想 由孔子创始的儒家学派,在中国的影响最为深远。在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年),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国家的意识形态,这使儒家有了独尊的地位,儒家成为官方学说。 在此之后,儒家学派便逐渐地在中国社会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及其支配性的思想体系,不仅构筑了中国人的内心生活,而且为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提供了思想基础。儒家文化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 1.中庸之道——保持心理平衡 保持内心世界的动态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儒家文化中的心理平衡思想可追溯到“中庸之道”。“中庸”是孔子提出的处理世间万物的总法则,即“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中庸之道具体运用在心理健康标准上,可以理解为保持适中,追求心态平和,保持平常心。“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无忌惮也。”这里的“时中”,按照朱熹的解释就是“能随时以处中也”,意思是君子能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随时控制和调节自己对外界各种刺激的种种心理体验,以平常心看待事物,“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现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保持平常心的人内心世界居于适中状态,能够达致“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谓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的阴阳平和、心理健康的状态。 阴阳平和之人并非要求人们内心波澜不惊,没有任何情感波动,或是消极被动地对待人和事。而是认为心理健康的人不论在什么时候,处在什么环境,遇到什么情况,都能正常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潜能和智慧,应付和处理好各种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发生的事情,不偏执、不固守,保持内心世界的动态平衡。具体说来,“平和”的心理健康者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能保持情绪平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等情绪本是与人共存的,未发之时,淡然虚静是健康的,而当受到各种外界环境刺激时,这些情绪被引发和触动也是正常的,只要人们能够以合乎礼节的方式恰当表达出来,那就还是可以被称作“和”。明朝的王廷相还把情绪平和作为是否具有良好修养的标准,认为情绪波动过大、不能保持心态平和者是不能称得上具有良好修养的,只有淡然平和地应对和处理事务者才是具有良好修养的人。“过于喜则荡,过于怒则激,心气之失其平,非善养者也。惟圣人虚心以应物,而淡然平中焉。” 二是以平常心对待名利,不为物欲所累。“养心莫善于寡欲”,人有欲望是正常的,但欲望过盛,将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烦恼与困惑。“纵不可欲,纵欲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哀。”只有恰当节制生理心理的欲望,才能知足常乐。同时,古人还赞赏超越名利追求精神快乐的人。如孔子赞赏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三是身心有劳有逸,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古人认为,人与自然是水乳交融、不分彼此的和谐伙伴关系,人的身心变化和所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变化是息息相通、密切关联的。人们应该根据四时的季节变化规律来进行调神,在亲近自然中保持心情愉悦。“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信息窗1 不偏不倚的中庸 在山东曲阜孔夫子的老家,能看到一个很有特点的器物。这个器物的形状很特别,是一种锥形的罐子,大大的圆口尖尖的底。据说,它原本是农民灌溉时用的一种罐器。罐子一旦积满了雨水、雾水,就会自动翻转,把水倒进蓄水池里。这个器物的名字叫欹(音qī)器。 《荀子》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带领弟子们到鲁桓公庙去祭祀,见庙中摆挂着一件器物。孔子便问守庙人:“这是什么器物?”守庙人说:“这是君王用来提醒自己少喝酒的一种器具。”孔子说:“我听说灌满了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