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重点自筹).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重点自筹)
小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教育策略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江苏宜兴高塍实验小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1、问题提出的背景:
本校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大量务工的涌入为本地区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务工子女入学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社会问题。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起,本地区“务工子弟学校”淡出了历史舞台,务工子弟享受到了与本地学生一样的义务教育权利。本校有学生1200多人,其中外来学生有600多人,约占学生数的50%。政府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开了绿灯。作为学校,不辜负党和政府的重托,不让务工人员失望,是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研究“小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教育策略”这一课题,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2、该领域国外的研究现状:
在美国,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很早就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早在1960年,美国就针对迁移学生的学习问题发起了“迁移者教育计划”,该计划旨在为迁移学生(主要指5-17岁迁移的“农场工人的子女”)提供补偿教育和服务支持,以降低迁移流动对学生的不利影响。1988年通过的“学校促进法案”又将年龄范围调整到3-21岁。2002年1月,美国通过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其使命是保证美国的每一个学生受到成功的学校教育,消除流动学生与非流动学生的差别。
英国和印度等国家,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做法。
3、该领域国内的研究现状:
关于中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许多学者专家从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教育学、文化学、环境学等多个学科的角度,对流动人口子女作了全方位的专门研究。它以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育研究为主,但也对其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最主要的研究有: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是我国特定阶段的一个教育问题,在今后相当长的阶段中将普遍存在,外来人口子女的就读将成为学校教育的一般现象,而不是特殊现象。流动人口子女的健康成长,是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新教育制度的催生剂,推动教育制度适应市场经济,诱发教育制度的创新与完善。
4、我校的研究现状:
2011年6月,本课题研究小组成立,开展了文献搜集,积累了50多万字的文字资料,精选了5万多文字资料进行学习。如:(1)罗义, 流动人口基础教育的府际责任分析[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7;(2)莫怡文,权利的贫困——浅谈农务工子女教育困境的原因[J],台声, 2007 (7);(3)卢国显,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与政策取向:一个个案研究 [期刊论文]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5) ;卢军、周红、江文 ,伦理视域下的农务工子女个体心理城市融入 [期刊论文] -理论观察2009(4) 等。
现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混同编班”已经实行,“家校联系”正常进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资料库”正在建立中,在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也遇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
5、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更重视宏观政策上,而让外来务工子女和本地学生的融合方面的研究,还存在相当大的空间。本课题所研究的重点是学校教育,结合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本课题主要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现状的调查研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文献研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的行动研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案例研究这几个方面入手研究,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有良好的教育,让他们能和当地孩子一样接受同质化的师资教育,享用同样丰富的教育资源,获得同等条件的发展机会,培养和提高务工子女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创造能力,使“外来务工子女”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融入新“家”,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是我们学校的责任和义务。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特指非原籍居住城市,为了生活来到本地从事各类工作的人员的子女。本课题特指接受小学义务教育在读的学生。
2、融入:
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有良好的教育,让他们能和当地孩子一样接受同质化的师资教育,享用同样丰富的教育资源,获得同等条件的发展机会,培养和提高务工子女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创造能力,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尽量短的时间内,他们的行为习惯、价值取向、学业水平等方面和本地学生相互融合。
3、教育策略:
特指全面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整体素质的途径与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核心是:
探索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快融入本地学生群体的途径和方法,为每个学生提供均衡的教育和发展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形成的途径和方法,梳理出若干典型的教育教学案例,为以后提供范本。
2、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有良好的教育,让他们能和当地孩子一样接受同质化的师资教育,享用同样丰富的教育资源,获得同等条件的发展机会,培养和提高务工子女的综合素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