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ppt课件第十章呼吸.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呼吸过程:外呼吸(肺呼吸) 气体在血液里的运输 内呼吸;;8.2 人的呼吸器官与通气;解剖无效腔(anatomical dead space):
每次吸入的气体,一部分将留在从上呼吸道到终末细支气管的呼吸道内。这部分气体不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故称为解剖无效腔。;二、肺泡表面张力与表面活性剂;DPPC分子垂直排列于液-气界面,极性端插入液体中,非极性端伸向肺泡气中,形成单分子层分布在液-气界面上,并随肺泡的张缩而改变其密度。DPPC分子形成的单分子层可降低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1、胸膜腔内负压
正常情况下,胸膜腔内的压力低于大气压,故称胸膜内负压。;2、肺通气的动力;四、肺总量 (图);肺通气量: 单位时间内进出肺的气量
每分通气量:
每分钟入肺或出肺的气体总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容量)×呼吸频率
肺泡气更新比率=肺泡通气量/(机能性余气量+肺泡通气量);一、气体交换原理
1、混合气体的压力是其中各个成分压力之和。混合气体中各成分气体的压力称为分压。常用PO2,PCO2表示。;动力:气体的分压差
方式:扩散影响因素:分压差、呼吸膜厚度、呼吸膜面积、溶解度、分子量;在肺泡气与肺动脉血之间⊿PCO2 只是⊿PO2的1/10,但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CO2 的交换速率不低于O2的交换速率。
① CO2 在水中的溶解度是O2的23倍;
②CO2分子量44/ O2分子量33;; 氧分压高的肺部 Hb + O2 HbO2 氧分压低的组织;**氧离曲线;氧离曲线的生理意义;氧离曲线影响因素; CO2 + H2O H2CO3 H+ + HCO3_; HbNH2O2 + CO2 Hb ?NHCOO- + O2 + H+ 在肺;O2和CO2运输的相互联系;8.4 呼吸运动的神经调节和化学调节;二、呼吸调整中枢;三、肺牵张反射 (黑-伯二氏反射,Hering-Breuer’s reflex) ;1、外周化学感受器 :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中有化学感受器,在动脉血PO2降低与PCO2升高或[H+] 升高时受到刺激,冲动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和血液循环的变化。(图);2、中枢化学感受器 :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 (图)
其生理刺激是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的H+。而CO2也是通过引起[H+]的增加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缺氧对其无刺激。;(二)化学因素的调节;2、氢离子对呼吸的调节;;迷走神经完整;血红蛋白氧饱和度( % );3;;Diagrammatic representation of a molecule of hemoglobin A, showing the four subunits.
There are two α?and two β polypeptide chains, each containing a heme moiety. These moieties are represented by the disks.
;静脉血CO2解离曲线的水平高于动脉血的CO2解离曲线。;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①脑毛细血管缺少一般毛细血管所具有的孔,或者这些孔既少且小。内皮细胞彼此重叠覆盖,而且连接紧密,能有效地阻止大分子物质从内皮细胞连接处通过。②内皮细胞还被一层连续不断的基底膜包围着。③基底膜之外,许多星形胶质细胞伸出的终足(血管周足)把脑毛细血管约85%的表面包围起来。这就形成了脑毛细血管的多层膜性结构,构成了脑组织的防护性屏障。;;;;为什么要进行事故分析?;2011年1~5月份各类事故对比;2011年国内事故摘录;2011年国内事故摘录;2011年国内事故摘录;启示;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操作注意事项;结束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