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地战》-人性下战争反思.doc

发布:2017-08-12约3.29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地战》:人性下战争反思[摘要] 《高地战》是2011年暑假上映的韩国战争影片,它延续了韩国战争片对于在前线浴血奋战、出生入死的普通士兵的描写,却从人性的角度细腻的刻画出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的渴望。不同于其他正面描写朝鲜南北战争的影片,《高地战》选择了以休战前的敏感时期作为影片的背景,真实的再现了战争对于人性的摧残,让观众了解历史事实之外引起观众甚至整个民族对于战争的反思。 [关键词] 《高地战》;战争;人性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3.023 《高地战》是张勋导演的关于朝鲜南北战争的影片。故事讲述的是南北双方为了占据战场上的一块高地而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经过多年的殊死较量后,终于传来了休战的消息。但在停战协议前的十二小时,南北双方进行了最后的攻击。战士们在最后的十二小时内慢慢倒下,只留姜恩彪中尉从高地上走下来。普通的故事叙述,但是导演以“人性”作为影片的切入点,却使之有了别样的感受。 一、人性的价值体现 该影片最大的特点是利用“人性”在战争中的变化来表达对战争的看法。它抛弃了传统战争电影对意识形态的刻意的描写或放大,没有追究这场战争的发动是谁对谁错,也没有恶意的刻画某一方的军队,而是以客观、中立的角度虚化了外界因素对战争的影响(中美对于战争的介入等),通过刻画人物对这场本应该结束却持续不断的战争所产生的心理矛盾来突出内战之殇。 1.人性的尊重 《高地战》在人性上的刻画首先表现为对人性和人的价值肯定,承认人,尤其是普通士兵的存在价值。南方士兵、北方士兵,甚至是入镜几分钟的中国军队,创作者都是以平等的人性角度展现了他们的个性解放和对生命的追求,以理性的思考进行对不同人物的人性描写和心理刻画,使每一个人具有个性,鲜活的出现在银幕之上。 2.人性在战争中的具体体现 人性是人生存的本性,而“活着”却是一个人存在为人的基础。 就如影片中一直贯穿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而战”。从“为了祖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我们不是和敌人打仗,而是跟战争打仗”,以及“为了存活而战”。这一连串的回答,却足以让观众们看到战争的残酷。对普通士兵的迫害,也更突显人性悲剧的感召力来源于对人的价值的珍惜和对人的命运的深切关怀与同情。[1]“活着,就是胜利”的传达,在残酷的战争中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讴歌了战士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也要存活下来的可贵品质。 其次,影片在人物设计上也体现着“人性”。如影片中对新任中队长的懦弱和士兵“目无军纪”的对比刻画,在颠覆了传统战争片中对于长官形象描写的同时更加真实表现了战争带来的人们心理上的变化,淡化了阶级意识,突出了战争的畸形,也冲击了观众在欣赏时的心理接受模式,引发思考。 再者是对“高地”这一占据地的描写。休战谈判期间的重要基地,南北双方对其争夺从未减少。50多次的抢占,今天的胜利,明日的失守反复在这里重演。这原本是充满死亡气息的高地,却被创作者有意地刻画为联系南北军队的媒介。南方的传信,北方的火柴,他们交换自己的信物,共享彼此的资源,和谐的场面表现了他们某种意义上的“友谊”。虽说,对于这一场景的刻画,虽然显得有点不切实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彰显了影片主题。 二、人性主题的升华 战争影片所展现的主题一般有两种:宣扬政治意识形态下的伟大和对世界和平的向往,毫无疑问,《高地战》所要表现的是后者,它从每个人的意愿表现主题。家书中流露出对家庭的向往,照片中表现对亲人的思念,射杀同伴为了生命的延续等等,这种穿越了战争的硝烟,使我们更加清楚的透视人类自身的生命形态和生存意义。该影片淡化了战争的本体叙事,加强了在战争背景下的人性拷问,使平常被忽视的人性在生与死的碰撞中得以展现。[2] 1.细节化场景描写 对于战争电影,少不了的就是对于枪战场面的描写。但该片并没有通过大场面的战斗来表现,而是通过固定机位、叠化的表现手法和对于不断的“换主人”表现了南北双方对于高地争夺的激烈场面。这种通过画面传达创作者对于战争的迫害,更加细腻地突出影片主题。 2.细腻的人物刻画 姜恩彪,从反感对“赤色分子”处理的防谍队员被贬至东部前线调查“内奸”,一直有着自己做人的原则:尊重每一个生命。影片对姜恩彪一共进行了三次心理描写。第一次是发现好友金秀赫可能是“内奸”时的拔枪相对,却在队友们的说辞之下后权衡两者,最终摈弃了向上级报告,选择相信他们。之后,在指挥战争时,懦弱的中队长被金秀赫所杀,使前任长官死于南方军枪下的谜题解开。姜再一次把枪对向了好友,但却在金秀赫问他是否有能力带众人突围时,放下了枪:“如果活下来,我会依军法处置你”。这是姜恩彪第二次将阶级权益让位于人性。前两次内心挣扎中,虽然姜总是在质疑战争,但让他真正明白战争却是休战前的十二个小时。在这十二个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