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东湖沙湖体富营养化水质调查调查实践故事.doc

发布:2018-11-29约1.95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沙湖,位于武汉市武昌东北部,东邻中北路,南至小龟山,西抵武昌至大冶的铁路线,北达徐东路。按最新公布的测量数据,内沙湖现实有面积0.134平方公里,外沙湖现实有面积3.197平方公里是武汉市仅次于东湖的第二大“城中湖”,也是武汉市区内环线内唯一的湖泊 308.35ha,岸线长 8.96km,汇水面积1880ha,规划湖泊规划控制常水位19.15m,最高水位19.65m,平均水深为1.5m 左右,换水周期为26.2 天,湖泊保护面积319.66 ha,岸线长8.6km,长约3000m,宽约1000m。为保护沙湖,武汉市政府相继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治理措施。2002年12 月,沙湖勘界立桩工作完成88 处护湖桩,通过GPS(全球定位系统)明确界桩位置和水域面积;2004 年3 月23 日,武汉“瑞典日”确定将借助瑞典的资金和经验治理沙湖。近年来通过“清水入湖”截污工程的实施,沙湖9 处污水排口实现了截污,入湖污水送往沙湖污水厂处理,部分解决了沙湖点源污染问题。2010 年结合沙湖大桥的建设,又完成了沙湖污泥清除工程,解决湖泊内源污染问题,湖泊水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好转。同期的东沙湖连通渠工程和沙湖生态公园工程的开展,将彻底推动改变沙湖周边岸线生态环境的进程,为沙湖综合整治工作推进一大步。 2015年7月10日,我们暑期社会实践小组的成员 在沙湖公馆站碰面 在班主任刘延湘老师的带领下 走入沙湖。 刘老师说:“沙湖这有个东沙连通工程,现在的沙湖是四类水质,相比以前有所好转。” 但是,具体的情况得我们进行了实地考察才能定论。 刚走进沙湖边看到一条水沟,里面淌着“黑水”,这些都是居民的生活污水排入沙湖。继续沿着湖边走,我们来到了地图上显示的3号位置,初订取样点。在现场走访调查了附近的居民,我们看见治理后的沙湖水域岸边有很多植物,大多是荷叶。根据调查结果,仅在沿岸带分布有零星挺水植被,沉水植物未发现有成片分布,浮叶植物和漂浮植物也未见分布。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和微生物对水体有修复作用,这就是生物修复法。生物修复是一种利用特定的生物吸收、转化、处理或降解环境污染物,实现环境净化、生态效应恢复的生物措施。 这一方法可以消减水体营养盐;生物工程植物与藻类竞争光,抑制藻类繁殖;增加系统生物多样性,提高抗干扰能力。 继续往楚河汉街方向走,看见一块已经荒废的地,与居民区相隔不远,这个废池塘被一条沿湖大道隔开,据了解,沿湖大道是填埋的一条路,是把内湖隔开,这个内湖的水像墨水一样,又黑又臭,整个是个封闭的。导师认为已经废气的池塘应该将污水抽走,然后进行填埋。否则,垃圾和污水会对周边环境有不小的影响。 我们来到了4号位置 琴园,这里的水质比前面的浑浊,磷超标,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表面都是绿色的浮萍沙湖的富营养化是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面临的重大水环境问题。浮游植物是水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在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调查研究,沙湖水体夏季微囊藻生长较为迅猛,主要浮游植物种类为铜绿微囊藻和水华微囊藻,秋季除微囊藻以外,一些绿藻也占有较大的生物量。岸边的荷花,有明显的修复痕迹。见到“沙湖水文站”的标牌,初定第二个取样点。 实验组: 方雨和李祎奔的实验是总磷的测定,但是预实验和正式实验都失败了。 刚开始满怀着激情的走进实验室。首先,我对我的实验室充满好奇而期待的。因为我的实验加入实验组,我感觉的可以将大一一年所学的知识用到实处了。而不是像以前一样纸上谈兵。从一开始那三角湖的水做预实验,到老师带着我们去实地取水样,再到我们一起完成实验。虽然做了预实验,但实验过程中还是会碰到各种问题。再加上我是后来才加入到团队中的,所以在后期的试验中我犯了几次错,给最后结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从刚开始称量过硫酸钾就连称了三次,第一次用天平称量结果钥匙不干净溶液变色了,第二次称量,结果精度不够,第三次才算成功的配置好了。之后取水样用纱布包裹加热,却因为我们沟通的问题,把原本25ml的水样取成50ml。但时间就这样浪费了两个小时,因为途中还要进行高温高压加热。出于不甘心,只差最后一步就可以完成了,所以最后还是将这50ml水样做完了。为了得到准确的实验数据,我们决定再做一次。有了第一次的经验,第二次做的速度明显比第一次快了很多。但有些时间还是得硬着头皮等下去。例如加热的30分钟,冷却的时间,再加上滴了显色剂后等待的15分钟,活生生的让我们做了一下午。然而这都只是因为我听错了一句话。所以,我觉得做实验首先要细心,在是专心。一个团队一起完成一个实验,更重要的是沟通。沟通好了,可以事半功倍,沟通不好,也可能全功尽气。相信我们以后再次合作可以做到更好!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