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小组基础知识培训概要.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八、检查效果 把对策后的数据和小组的目标进行比较,确定改善程度。 计算经济效益: 直接经济效益=活动期内的效益-课题活动的耗费 课题效果要得到相应职能部门的认可 * 九、制定巩固措施 制定巩固措施的目的是防止问题的再发生。 不要使用“进一步”、“加强”、“努力”等不确定的语言来制定巩固措施。 * 十、总结和下一步打算 总结: 解决了什么问题、同时还解决了哪些相关的问题。 活动程序和统计方法上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和不成功的体会。 总结无形成果(精神、意识、信心、知识、能力、团结) 下一步打算: 题目继续上台阶; 选择新的课题; * QC小组成果发布 QC小组经过全体人员的努力,经过一个P、D、C、A循环,无论是否达到预期目标,都要进行总结。 对于达到预期目标的成果,总结后应整理“成果报告”,准备发表,以期交流和表彰。 * 2、成果报告的整理 整理的一般步骤: (1)小组开会,回顾活动的过程; (2)按小组分工整理原始记录和资料。 (3)选出成果整理执笔人,按活动程序 整理成果报告。 (4)全体讨论,补充修改。 * 成果报告书 “成果报告书”是小组活动的真实写照,是小组成果的书面表达方式。 (整理) 原始记录-------------------成果报告 “成果报告书”和我们的“个人相册”一样,是靠照片和短语有序排列而组成的。 谢谢聆听! * * QC小组基础知识培训 * 主要内容 一、QC小组概述 二、QC小组的组建 三、QC小组活动 四、QC小组活动成果 * QC小组的概念 在生产和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 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 [ 摘自1997年3月20日国家经委,科协,总工会,团中央,中质协,财政部《关于推进企业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意见》的通知] 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的一种效的组织形式。 组织原则 活动目的 自下而上 上下结合 群众性组织 非正式组织 提高素质 改进质量 降低消耗 提高经济效益 QC小组的性质 * QC小组的特点 明显的自主性 广泛的群众性 高度的民主性 严密的科学性 QC小组的特点 * * QC小组的宗旨 提高职工素质,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建立文明的、心情舒畅的生产、服务、工作现场。 宗 旨 * 什么是文明的现场? 1 整理(SEIRI)去掉不需要的东西。 2 整顿(SEITON)物品定置存放,标识、通道、区域划分清楚。 3 清扫(SEISO)去除现场的脏物、垃圾、污点经常检查,形成制度。 4 清洁(SEIKETSU)现场、设备、环境卫生的保持。 5 素养(SHITSUKE)加强修养,美化身心,遵守制度,养成良好的习惯。 开展5“S”活动加强现场管理 * QC小组活动的作用 1 提高人的素质,发掘人的潜能。 2 预防质量问题和改进质量。 3 有利于实现全员参加管理。 4 增强人与人的团结和协作精神。 5 改善加强管理工作,提高水平。 6 提高小组的科学思维、组织协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有利于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 七 大 作 用 * QC小组的产生与发展 1962年日本首创QC小组 1976年开始举行第一次国际会议。世界上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 我国1978年从日本引入TQC的同时引进QC小组北京内燃机总厂试点。 1980至1985年推广。 1987年8月颁布“QC小组活动管理办法”。1997年6部委颁发“关于推进企业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意见” 2000年4月出版“QC小组基础教材”。 2003年6月出版“QC小组活动指南”。 2004年3月出版“QC小组基础教材修订版”。 2008年3月出版“QC小组基础教材二次修订版”。 * 1、1978年—1979年试点阶段; 2、1980年—1985年推广阶段; 3、1986年—1997年发展阶段; 4、1998年至今深化阶段; (1)政府各部门联合发文,共同关注推进; (2)持续开展教育培训,建立诊断师队伍; (3)开辟“创新型”课题的活动新领域; (4)加强国际交流与国际接轨; (5)完善QC小组理论,限制多元化的管理,减少商业化行为,逐渐把QC小组活动变成公益性活动。 中国QC小组的发展: * 国际QC小组的会议: 1976年由日本、韩国、中国台湾联合发起,日本在召开第一次会议。 1981和1985在日本召开第二、三次会议。 我国1997和2007年两次主办国际会议。 国际会议每年一次。(大约在10月) * QC小组的组建原则 自愿参加,上下结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