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颅血肿清除术后的护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开颅血肿清除术后的护理
郑秀英(葫芦岛市中心医院 辽宁葫芦岛 125000)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4-0282-02
【摘要】目的 探讨开颅血肿清除术的术后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86例在CT定位、局麻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的患者进行有效的观察和护理。结果 加强对颅内血肿患者的观察和进行有效护理是减少死亡率、致残率,提高完全治疗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血肿情除术 术后护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86例均经CT确诊为脑出血,其中男54例,女32例,年龄42-76例,平均61.5岁。
1.2 方法:根据头颅CT定位,确定血肿中心体表定位,选择合适型号的YL-I型颅内血肿穿刺针(北京万特福公司生产)和生化酶技术对颅内血肿进行冲洗、液化、引流以消除脑内颅内血肿[1]。
1.3 结果:本组86例中,3例死亡,17例3d???血肿完全清除,34例7d基本消除血肿,32例硬膜下血肿术后7d治愈。
2 护理
2.1 术前准备及护理
2.1.1 心理护理:针对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和期望,有针对地交流,向其介绍术前各种检查及准备、手术必要性、术式的优点及效果,消除病人恐惧心理,进行耐心细致护理,取得信任和配合,以利于手术进行和术后的护理工作。
2.1.2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有效地控制血压。
2.2 术中观察及护理:观察病人意识状态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再出血或脑疝及颅内压升高症状,如有呕吐,可给予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及分泌物,防止窒息,对于烦躁不安者,可给予镇静剂。
2.3 术后护理
2.3.1 生命体征观察:①吸氧、心电监护,每30min测血压脉搏、呼吸,血压控制在(109-150)/(71-90)mmHg,防止血压过低引起脑血流量灌注不足,而加重脑缺氧、脑水肿。②意识和瞳孔监测:每1h观察意识、瞳孔变化并记录,若发现病人瞳孔变化、意识障碍加深,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③检测体温变化,分析发热原因:脑出血易发生中枢性高热、药物降温效果差,需采用冰帽、冰毯等物理降温,以降低脑细胞代谢、减少耗氧,保护脑组织。
2.3.2 体位与病室管理:术后患者宜取平卧位,头部抬高15deg;-30deg;,并保持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肢体保持功能位置,病室温度18-22℃,湿度50%-60%,保持病室安静整洁,每日用消毒剂拖地面、擦拭桌椅,限制探陪人员。
2.3.3 术后引流护理
2.3.3.1 妥善固定导管,头部制动,防止患者拉扯引流管,必要时可用约束带,翻身及护理操作时避免牵拉引流管防止滑脱。
2.3.3.2 每日更换引流管、引流袋,冲洗时注意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
2.3.3.3 单纯性血肿引流应采用低位引流,引流袋应低于穿刺部位20-30cm,以防反流,若血肿破入脑室则引流管最高点高于穿刺点5-15cm,以免大量脑脊液沿引流管外流。
2.3.3.4 防止管腔阻塞,每日行颅内冲洗2-3次,如有不通应检查是否扭曲、受压或血凝阻塞,若因血凝块阻塞造成排出困难时不可盲目负压抽吸,应用尿激酶2-4万U,肝素1250U注入血肿管内,夹角管4h,使药液充分发挥作用,再放开[2],并放引流期间,手由上至下轻轻挤压引流管。
2.3.3.5 观察引流液的量、性质、颜色,并准确记录,术后引流液颜色一般为淡红色,有新鲜血液流出要考虑再出血,如血量减少突然出现无色液体应考虑脑脊液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CT未血肿基本消除后,2-8d即可拔管,拔管后穿刺部位用无菌敷料覆盖,以防感染。
3 预防并发症发生
3.1 加强皮肤护理,防止压疮:由于肢体功能障碍使肢体长期受压,如护理不当,极易产生压疮,需经常更换体位,每2-4h翻身1次,保持皮肤清洁,局部用50%酒精或红花油按摩,可采用气垫床或气圈防止体重重力压迫。
3.2 加强口腔护理:每日用口灵进行口腔护理2次,口唇干燥给予唇油涂唇。
3.3 防止泌尿道感染,每日用消灵进行会阴护理2次。
4 康复指导
4.1 术后24h开始行肢体功能锻炼,量由少至多,由被动到主动,术后1-2w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者可鼓励自行翻身、站立及肢体主动训练,下床锻炼时由人搀扶以防跌伤,活动以不疲劳为度[3]。
4.2 语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