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精练课堂提问艺术.doc

发布:2018-01-26约1.02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练课堂提问艺术,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1、提问要把握好时机。比如在小结这个阶段的提问, 起的是承上启下的做用,要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我在学习《辛亥革命》时做了如下提问:同学们!有的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有的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成功了,你赞成哪种观点,能说明理由吗?通过这一设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的了解辛亥革命的结局。接着,又问:如果你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那么,它没有完成的任务在接下来的历史阶段中能完成吗?又是怎么完成的?这一问题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做好下节课的铺垫。 2、提问要有一定坡度。课堂提问既要立足于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又要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顺应学生个体的实际状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熟悉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到提问时有的放矢,这样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可以先提出一个简单问题:“《马关条约》的内容是什么?”再问“与以前的不平等条约有何不同?”学生答:“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最后问:“为什么会有这个不同、它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特征?”。三个问题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分别请不同水平的同学起来回答,目的是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提问要能激发兴趣。近代史上除了李鸿章、曾国藩等人外,左宗棠也是个有争议的近代历史人物,时人有“曾左李”之说。有人说:左宗棠是镇压太平军的刽子手,双手沾满鲜血;也有当时人评价:中国不能一日无湖南,湖南不能一日无左宗棠。左宗棠是个有作为的晚清名臣,他是收复新疆的功臣。你是否同意以上说法,请结合有关史实,阐述你的观点。”这样的问题紧扣学习的重点,具有启发性、多样性和开放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 4、提问要有实效性。我们经常上课时遇到很多热热闹闹的集体问答。如“好不好?”“好!”“对不对?”“对!”“是不是?”“是!”等一问一答,表面轰轰烈烈,实则效果甚差。好多同学条件反射,随声附和。更何况集体问答,打断他人思维,影响旁人思考,这是逻辑思维学中最忌讳之事。道不如提出问题后,让同学们静心熟虑、待到剑拔弩张,即将“愤”“悱”时,指名问答,便可使学生的思维推向更高一层、更深一步。 总之,提问作为一门艺术,恰到好处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推进新课改作出一份贡献。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