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3第三章 抗 原.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抗 原(antigen,Ag)
1.概念 能与T细胞、B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即抗原(antigen,Ag)。
2. 特性
1)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特性,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2)抗原性(antigenicity)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二)半抗原(hapten)和载体(carrier)
完全抗原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物质。
半抗原 仅具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 与半抗原结合而赋予其免疫原性的物质。
(三)耐受原(tolerogen)和变应原(allergen)
能诱导机体对该抗原表现为特异性的负免疫应答的抗原为耐受原;能引起病理性的免疫应答的抗原为变应原二、特异性
表位或抗原决定簇是指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其性质、数量和空间构象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
表位是免疫细胞识别的标志及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抗原结合价 能和相应抗体结合的功能性表位的数目。半抗原为单价,天然抗原为多价。
载体(Carrier,C) :大分子,Pro.等
半抗原(Hapten,H): H1、H2、H3 ……
完全抗原(Ag) = C + nH
2.种类
(1)构象表位(决定簇)
①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由空间构象形成的;②一般位于抗原分子的表面。③易被相应的淋巴细胞识别,启动免疫应答,称为功能性表位。
(2)顺序表位(决定簇)
①一段顺序相连的氨基酸序列,又称线性决定簇;②多存在于抗原分子的内部。③一般不能引起免疫应答,称为隐蔽性表位。
1. B细胞表位
①构象决定簇或顺序决定簇;
②一般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或转折处,呈三级结构。
③可直接与B细胞抗原受体(BCR)结合,被B细胞识别。
2. T细胞表位
①顺序决定簇;
②存在抗原分子的任何部位;
③需经抗原递呈细胞(APC)加工处理,并与其MHCⅡ类分子结合后,才能与T细胞抗原受体(TCR)结合,被T细胞识别。
T细胞和B细胞抗原表位的特性的比较
影响抗原特异性的因素
* 抗原特异性是由抗原决定簇所决定,而非由整个抗原分子决定;
* 抗原决定簇的空间位置很重要;
* 抗原结构的旋光度也与抗原特异性有关
抗原与抗体结合的特异性
1. 含有不同化学基团的复合抗原只能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
2. 同种化学基团由于连接位置不同,所获得抗体也只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结合反应。
3. 同种化学基团的空间构象不同,特异性亦不同。
单独应用半抗原不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只有将半抗原与载体蛋白结合后,才能诱导机体产生抗半抗原抗体,为什么单独用半抗原不能产生抗体,载体在抗体产生中发挥什么作用 ?
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识别半抗原,并递呈载体表位给T细胞, T细胞识别载体表位,并以此将T、B细胞连接起来,T细胞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载体不是单纯起运载半抗原的作用,而是具有载体特异性,因此一个完全抗原分子,必须具有载体决定簇和半抗原决定簇。
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
共同抗原: 两种不同的物质间有相同或相似的表位(抗原决定簇),称为共同抗原。
交叉反应: 抗体与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其他抗原之间的反应,称交叉反应。
第二节 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
一、理化性质
(一)化学性质 天然抗原多为大分子有机物。一般蛋白质是良好的抗原。多糖及多肽也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
(二)分子量大小 要求分子量一般在10kD以上。
(三)化学结构的复杂性必须有较复杂的化学组成和特殊的化学基团(要含有大量的芳香族氨基酸)。
(四)物理状态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
(五)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 分子构象是指抗原分子中一些特殊化学基团的立体构象。易接近性是指抗原表面这些特殊的化学基团与淋巴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相互接触的难易程度。易接近性常与这些化学基团在抗原分子中分布的部位有关。
二、机体因素
遗传、年龄、生理状态、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三、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抗原进入机体的数量、途径、两次免疫的时间间隔、次数以及免疫佐剂类型等都影响机体对抗原的应答。
抗原的种类
根据抗原的来源分类:
一.天然抗原
(1)细胞、细菌和病毒(2)蛋白质类抗原(3)糖类抗原(4)脂类抗原(5)核酸抗原
二.人工抗原 即经过人工化学改造的天然抗原。
三.合成抗原 是化学合成的分子。其它分类方法:
根据抗原与机体亲缘关系分类
* 异种抗原(xenogenic Ag)
* 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eic Ag):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