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全膀胱术后新膀胱功能锻炼.ppt

发布:2017-12-10约2.24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重建排尿功能 ① 尿意习惯训练; ② 腹压排尿; ③ Kegel(凯格尔)盆底肌锻炼,亦称耻骨肌自我锻炼法。Kegel法可明显提高盆底肌收缩的峰值和平均压力,显示出盆底肌强度的客观改 善,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盆底肌肉薄弱所致的尿失禁。 护理干预 1、引导和帮助患者树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首先结合患者病情的不同阶段制定切实可行 的康复计划,由于康复必须取得患者的主动参与 才能获得满意效果,因此要将心理支持贯穿于功 能锻炼的全过程,包括:① 建立和谐的医患关 系;② 让患者了解相关疾病知识;③ 调动家属 积极性,鼓励其主动参与到患者的护理照顾中; ④ 加强健康宣教。 护理干预 2、术前骨盆底部肌肉的训练 指导患者在不收缩下肢、腹部及臀部肌肉的情况下自主收缩耻骨、尾骨周围的肌肉(会阴及肛门括约肌)。每次收缩维持10 S,重复做10次为1组,3组/d,可增加尿道和尿道括约肌的力量,有效控制排尿。 护理干预 3、膀胱冲洗 术后新膀胱分泌肠黏液较多,为防止黏液较 多堵管,保持新膀胱的内压,利于新膀胱愈合,第 1天开始即以生理盐水或5%碳酸氢钠溶液反复 低压缓慢冲洗新膀胱,2次/d,冲洗量每次不超 过50~100 mL,根据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肠黏 液的分泌规律及特点,调整膀胱冲洗的速度、次数 和冲洗液,定期复查血电解质指标,遵医嘱静脉补 液。通气后可口服碳酸氢钠0.5 g,3次/d,以碱 化尿液。 护理干预 4、新膀胱功能锻炼 留置尿管期间的膀胱功能锻炼:一般术后3周在导尿管拔除前3 d(此时新膀胱瘘口已愈合),可夹闭尿管,每2~3 h开放1次,恢复膀胱的充盈感觉,锻炼膀胱反射功能,逐渐建立接近生理状态的排尿习惯,使大脑皮层建立新的贮尿、排尿反射。 拔除尿管后的盆底肌肉训练:新膀胱容量相对较小,神经不受排尿中枢支配,导致排尿次数增多、膀胱可控性差。术后3周拔除导尿管后,指导患者:① 排尿时尽量采取蹲位或 护理干预 半坐位;②定时排尿,每次排尿前检查并确定膀胱最高点,将手掌置于腹部膀胱最高点位置,患者收缩腹肌,憋气用力(Valsalva动作),靠腹压排尿(用双手保护腹股沟区,避免斜疝发生),向下轻压膀胱,起到刺激和压迫膀胱排尿的作用;③ 指导患者进行KegeI盆底肌锻炼,即收缩骨盆肌10 S,然后放松10 S,每次收缩放松周期均在3个不同位置进行,首先患者用脚尖站立收缩骨盆肌,然后以肘置于椅上,腿外展站立,最后为仰卧位两手置腹部感受腹肌收缩力量,护理人员应加强出院指导和随访,要求患者在家坚持进行锻炼,15 min/次,4次/d。 护理干预 自主排尿训练:指导并协助患者详细记录自主排尿可控情况、排尿次数、每次尿量、间隔时间、尿内黏液量、有无尿失禁及排尿前小腹是否有胀满感觉等。回肠新膀胱的顺应性低,需养成按时、按量排尿的习惯。术后1~3个月,2~3h排尿1次,每次200~300mL;3个月以后,3~4h排尿1次。同时指导患者多饮水,每天饮水量在2 000 mL以上,夜间也应保证水分的摄入,患者入睡后尿道括约肌张力下降,此时如新膀胱无抑制收缩,尿液便溢出,故应指导患者适当增加夜间排尿次数,严重者可于夜间开闹钟定时排尿,预防尿失禁。 护理干预 5、术后根据每个患者各自的特点进行个体化、人性化的排尿训练指导,协助制定每日排尿功能锻炼计划,并向患者说明功能锻炼的目的、意义、方法,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排尿训练有:① 锻炼腹肌,3~6次/d,10 min/次 ,呼气时收缩腹肌,保持3 S,吸气时放松,目的是增加腹肌和膈肌的收缩力,排尿时增加腹压,排尿动力增大。② Kegel盆底肌锻炼,尽快恢复阴部神经兴奋性,提高新膀胱的自控力,减少尿失禁的发生,也可减少残余尿量。 * * 根治性膀胱全切除回肠原位膀胱 术后新膀胱功能锻炼的护理 根治性膀胱切除及尿流改道术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治疗方式,回肠原位膀胱术作为可控性尿流改道方式之一,是最接近理想的原位膀胱术,可使患者从原尿道自行排尿,排尿方式与正常人相似,从而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易被患者接受。但原位新膀胱毕竟不是者原有的生理性膀胱,失去了正常的生理性排尿反射,因此在贮尿、排尿、控尿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术后患者易发生尿失禁和排尿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术后对患者进行排尿功能的训练对手术疗效起着重要作用。 新膀胱的生理特点 1、 正常排尿活动是在解剖完整、功能完善的神经系统调节下完成的。新膀胱采用的是回肠(属于小肠的一部分,上接空肠,下接盲肠),肠壁具有特殊的分泌与吸收功能,大面积肠壁与尿液接触使新膀胱内的液体、电解质、废物等重新吸收人血,容易出现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尤其易出现高氯性酸中毒。同时回肠代膀胱分泌肠黏液,研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