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课件)--段页式【荐】.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3.7 段页式管理 3.7.1 实现原理 3.7.2 数据结构 3.7.3 地址映射 3.7.1 实现原理 作业的地址空间按逻辑意义分段,是二维空间(s,d);每个段再划分成若干大小相同的页,其地址结构为(s,p,w),演变成三维空间。程序员可见的仍是段号和段内位移,地址变换机构自动将段内位移的高几位解释为段内页号,将剩余几位解释为页内相对地址。 作业的地址空间最小单位不是段而是页,内存可以按页划分,并按页为单位装入,这样,一个段可以装入到若干个不连续的页内,段的大小不再受内存可用空间的限制。 3.7.2 数据结构 系统为每个作业建立一张段表SMT,每个段建立一张页表PMT。 段表包括页表始址pta和页表长度pts。 页表包括与页号p对应的内存块号b。 此外,系统还设置了一个内存分块表MBT,包括占用者名和页号,如图所示。 3.7.3 地址映射 段页式管理的地址映射与存储保护过程如图所示。 段页式管理是一种理想的存储管理方案;既方便了用户又有效利用了内存。缺点是增加了软、硬件的开销,使操作系统更为复杂。 通常段页式管理应用于大中型计算机系统和32位的微机系统中。 * 段号s和段表长度ts比较 页表长度pts和页号p比较 根据页表地址pta找到块号b, 和页面内地址w构成物理地址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