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课设计:曝气池SV测定及其应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曝气池活性污泥沉降比(SV)测定及应用【导课】在学《环境监测》及《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时,学过一个名词“污泥沉降比(SV)”,它在活性污泥法中对于“污泥性能”的判定及将来污水厂运行管理有着重要作用。今天,本次课程的目的:1.掌握正确测定污泥沉降比(SV)的方法及技巧;2.能够利用污泥沉降比(SV)指导活性污泥系统运行。下面进入我们的课程内容。【主要内容】一、污泥沉降比(SV)的概念与作用1.污泥沉降比(SV)概念用1000mL在量筒在曝气池出口处取混合液1000mL,静置沉淀30min,所形成沉淀污泥的容积占原混合液总体积的百分比(%),用SV或SV30表示。2.污泥沉降比的作用沉降比的大小与活性污泥性能和活性污泥浓度有关。一般城市污水厂的正常范围是15%—30%。当曝气池中活性污泥浓度相同时,污泥沉降比越大,说明污泥结构松散,沉淀性能差;当曝气池中活性污泥沉淀性能相同时,污泥沉降比越大,说明活性污泥浓度越大。对于特定的活性污泥系统,污泥沉降比代表污泥浓度,也可以以此控制污泥回流及排泥排放等实际操作。正确测定污泥沉降比(SV)对于预防污泥系统异常有重要作用。这就涉及到“如何正确测定测污泥沉降比(SV)”,注意不是“准确测定测污泥沉降比(SV)”。二、如何正确测定测污泥沉降比(SV)对于测定的结果的“值”而言,即便有些误差也不会有过多偏差,所以其结果的测定主要取决于活性污泥系统自身。之所以说是如何正确而不是准确,就是想跟大家说明:对30min沉降过程的观察所得也非常重要。不过,人们日常对污泥沉降比测定过程却具于对概念的理解的惯性而忽略。正确的过程是:1.正确操作取得混合液后,观测人员应继续留在量筒旁边进行认真观察;2.及时、准确记录观测现象,观察要点如下图。3.计算沉降比数据并汇同观察现象进行分析。三、正确测定污泥沉降比的意义1.数据自身对回流、剩余污泥排泥量的控制。比如,如果污泥沉淀性能不错,但是SV偏大,主要原因就是污泥浓度偏大,需要加大排泥。2.认真观察加上数据分析对于判断污泥系统异常有重要作用(1)对于“污泥丝状膨胀”的判断膨胀程度SV值范围特 征(需要观察)轻微膨胀25-40%颜色仍为棕褐色,但絮凝性要差。比正常的活性污泥慢约2-4倍。正常的活性污泥的初期絮凝很好,一般1min内完成。中度膨胀40-60%颜色变浅,沉降过程延长,尤其是压缩沉降过程将是正常(6-8min)的2倍。高度膨胀60-90%颜色更浅,沉降性能很差,前15min沉淀效果不会很明显。沉淀污泥上方观色有明显白色。整个30min内沉淀分区不明显。极度膨胀90-100%基本30min没有沉降。污泥细密,颜色非常浅,整体泛白色。从表中可以看出,SV测定特征的表现对于“污泥丝状膨胀”定性非常重要。结合对气味、pH、DO、F/M、C/N等数据的分析,基本可以判断导致污泥丝状膨胀的原因。比如,闻到有酸味,且pH值较低,可以判断是由于pH低导致的丝状菌膨胀。这对于后期采取措施非常有价值。(2)对于“污泥解体”的判断对于“污泥解体”异常,SV的检测能够直观的表现污泥在二沉池中的状态。在30min过程中通过观测上清液面有浮渣,上清液混浊,有细小絮体。在此基础上,观察颗粒细小程度,沉泥颜色,液面、壁内气泡大小,可以进一步判断污泥解体的原因。比如污泥颗粒非常细小,沉泥颜色晦暗则可以判断是污泥中毒;如果液面有较大气泡,浮渣颜色为黄、棕色,则说明导致原因有可能就是曝气过度,导致活性污泥不能形成大絮体。【小结】本次课程学习了活性污泥沉降比的测定方法及其实战意义。重点就是:正确利用测定SV进行污水厂活性污泥系统的日常操作管理。本次内容的精华就是在测定数据的基础上给大家补充了来自于污水厂的技能经验。这些对于大家日后就业大有裨益,希望对这些内容多体会多总结。【作业】全班按照已分的第1,2,3组分别到邢台小黄河污水厂、邢台茶棚沟污水厂、校内实训中心进行SV测定实训。要求根据观测所得现象及数据对活性污泥性能和运行状态进行评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