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详解.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九章 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事实上,动物也存在简单的技能 人与动物有何区别? 第一节: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一、技术的本质 1、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生产力形态不同:技术与科学在本质上都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都属于生产力范畴,但它们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科学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知识形态,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或一般生产力;技术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现实形态,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 目的不同:科学属于认识范畴,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知识体系;技术实践范畴,主要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操作体系。 评价标准不同: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扩大科学知识的储备;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是否能生产出新的更好的产品。 可预见性的程度不同:科学一般不可预见,技术在总体上是可预见的(以科学为根据因而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可能,并根据人们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人力、资金和技术条件等进行规划)。 2、技术在本质上是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 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生产过程”,体现了人对自然的时间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 ①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即人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 ②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主观目的。技术是实现理性目的的手段。 ③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推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演化,并改变着人自身的自然(人的身体和人的思维能力)。 ④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一种能动关系,不仅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中,还表现在社会生活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过程中(ⅰ技术进步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力量;ⅱ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包括技术——结合的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不同的经济时期,而技术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是组成部分)。 石器时代 引自《技术史》第一卷 西安和浙江洞头县大门岛岙底村发现的石矛 西安博物馆的中国龙 武汉博物馆的曾侯乙编钟 二、技术的特征 1、 社会性和自然性 ① 自然性:技术是客观自然界的一部分,技术活动必须符合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必须依靠自然事物和自然过程,现代技术更是人类自觉利用自然科学知识的结果。 ② 社会性:技术作为变革自然、调控社会的手段,又必须服务于人类的目的、满足社会需要才能为社会所接受,否则难以成为现实生产力。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制约使技术活动只有在社会的共同整合下才能产生和实现。 2、 物质性和精神性 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活动方式”,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不仅是改造自然的资料和手段,包含着物质因素,而且还是“运用于实践的科学”,是“怎样生产”的“特殊的方式和方法”或“操作方法的知识”,即实践的知识体系。 3、 中立性和价值性 ① 技术的内在价值:技术自身具有的属性极其产生某种效应的内在可能性。这是由技术的自然属性规定的。 ② 技术的现实价值:在现实的社会条件下技术作用于客体而产生的实际效应。这是由技术的社会属性规定的。 技术中立论和技术价值论:前者认为技术仅仅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工具和手段,在政治、文化、伦理上没有对错之分,其本身是价值中立的;后者认为,任何技术本身都蕴涵着一定的善恶、对错甚至好坏的价值取向。 任何技术都既具有中立性又具有价值性,其统一源于技术的内在价值与技术的现实价值的统一。 4、主体性和客体性 技术是主体的知识、经验、技能与客体要素(工具、机器设备等)的统一。 5、 跃迁性和累计性 在人类的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不同,表现出技术的跃迁性:材料技术→能源动力技术→生物技术 当新技术出现后,原来的技术并非被否定、被废弃,而是在主导技术影响下经过改造、提高的扬弃过程,形成技术的多层次性和多种技术的相互融合特征(生物技术→生物材料技术、生物能源技术、生物信息技术) 第二节 技术的构成和分类 一、 技术的构成 1、 技术构成的基本要素 ① 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指经验、技能等主观性技术要素;它经历了三种不同形态:以手工操作为基础的经验技能、以机器操作为基础的经验技能和以技术知识为基础的经验技能。 ⅰ经验: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的体验,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方式及方法等直觉体验的积累和综合。 ⅱ以技术知识、劳动工具和经验为基础,在劳动所表现出的主体活动能力 ,包括:技巧、诀窍等实际知识。 ② 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指以工具、机器等生产为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它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历史形式:手工工具、机械装置和自控机床;可分为:“活技术”和“死技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