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与四大商业银行分析 .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银行 工商银行 农业银行 建设银行 深圳发展银行 总资产增长率(%) 15.43 13.85 13.89 9.93 23.78 总资产周转率(%) 0.02 0.02 0.02 0.02 0.03 盈利和管理状况 注: 图表数据来自2010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年报 盈利和管理状况 注: 图表数据来自2010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年报 四大银行的经营方针没有明确的盈利性目标, 却被附加了稳定金融环境、协助落实金融政策等应该由企业承担的政策性任务, 影响了国有银行对加强盈利能力的应有重视。 股份制银行相对较为明确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 更加注重对股东的回报, 资本收益率近两年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盈利和管理状况 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历了从“企业化改革”到“商业化改革”,从“商业化改革”再到“股份制改造”的历史过程。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基本到位,市场化运作初见成效。但却没有真正实现产权多元化和明确战略及盈利性目标。在国有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对外资完全开放后,应加强自身竞争能力,能真正脱离政府,才能用自身的力量参与国际化竞争,成为更有生命力的企业。 总结 * 第一小组:黄舒敏 张 敏 邱哲仕 蔡进添 国有四大商业银行 1.四大银行简介 2.发展历史及改革进程 3.改革三阶段业务定位 4.市场实力分析 国有四大商业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1984年 成立,成立董事会 1986年 国务院取消其董事会 2005年 启动以现代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制 度建设为核心的股份制改革 2006年 上海和香港两地同步上市 中国农业银行 1951年 成立 1951-1979年 “四起三落” 1983年 确立为国务院直属的局级经济实体 2009年 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 2010年 上市 中国银行 1912年 成立 履行中央银行职能 1928年 专业银行 经营国际汇兑、兑换业务 1949年 唯一指定的外汇外贸专业银行 1979年 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设,行使国家外汇管理总局职能,负责统一经营和集中管理全国外汇业务 1994年,由外汇外贸专业银行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 2002年 股份制改革,上市 中国建设银行 1954年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成立 1994年 将财政职能和政策性基本建设贷款业务移交财政部和国家开发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转轨 2005年 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三步曲:从产权到经营 阶段一:恢复四大专业银行,开始企业化改革探索 阶段二:“商业银行”概念提出及商业化改革的开始 阶段三:股份制改造启动,产权改革破局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 成绩: 2008年,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的市值位列全球银行前三甲 资本充足率超过8% 不足: 不良资产额和不良贷款率“双高” 资本充足率不足、盈利能力不够 业绩收入过多依靠传统领域,衍生产品单一,缺乏创新 专业银行时期业务定位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时期主要业务 负债业务:人民币储蓄;外币储蓄;储蓄旅行支票;外汇借款;同业人民币、外汇拆入;发行金融债券等。 资产业务:短期、中期和长期人民币和外汇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外汇转贷款;住房开发贷款;具有专门用途的贷款;消费性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个人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委托贷款和特定贷款;票据贴现;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认购业务;同业人民币、外汇拆出;项目贷款评估和信用等级评定等。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时期主要业务 中间业务:人民币现金结算、转账结算;国际结算;代理业务(代收代付;代理企业债券、股票、国库券等有价证券发行、清算、兑付、托管;黄金现货买卖、交易清算、实物交割、租赁黄金、黄金项目融资;黄金清算交易;代理发行金融债券;代理保险;代理保管有价证券、有价物品;出租保管箱;代理政策性金融业务或其它金融机构业务等);人民币及外汇银行卡业务;信息咨询业务;外汇中间业务;融资类和履约类担保业务;;个人理财服务;投资基金管理、托管和销售;其他受托和委托资产管理;企业资信评级及其它中间业务等。 中国工商银行核心业务分析 中国建设银行核心业务分析 中国银行核心业务分析 核心业务能力 核心产品 中国银行 外汇 国际金融、存款、国际结算、国际收付清算、外汇资金等方面具有雄厚的实力 中国农业银行 暂无 暂无 中国工商银行 人民币业务、电子银行 核心产品:存款、融资、结算、清算、代理、银行卡 中国建设银行 (固定资产投资贷款专业化经营)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金融 先进的本币清算体系 清算固定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