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传感器第四章思考题与习题.doc

发布:2017-04-21约1.57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思考题与习题 1、如何改善单组式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的非线性? 答:对于变极距单组式电容器由于存在着原理上的非线性,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必须要改善其非线性。改善其非线性可以采用两种方法。(1)使变极距电容传感器工作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0.01μm至零点几毫米),而且最大△δ应小于极板间距δ的1/5—1/10。(2)采用差动式,理论分析表明,差动式电容传感器的非线性得到很大改善,灵敏度也提高一倍。 2、单组式变面积型平板形线位移电容传感器,两极板相对覆盖部分的宽度为4mm,两极板的间隙为0.5mm,极板间介质为空气,试求其静态灵敏度?若两极板相对移动2mm,求其电容变化量。(答案为0.07pF/mm,0.142pF) 已知:b=4mm,δ=0.5mm,ε0=8.85×10-12F/m 求:(1)k=?;(2)若△a=2mm时 △C=?。 解:如图所示 ∵ ; ; 3、画出并说明电容传感器的等效电路及其高频和低频时的等效电路。 答:电容传感器的等效电路为: 其中: r:串联电阻(引线、焊接点、板极等的等效电阻); L:分布电感(引线、焊接点、板极结构产生的); CP:引线电容(引线、焊接点、测量电路等形成的总寄生电容) C0:传感器本身电容; Rg:漏电阻(极板间介质漏电损耗极板与外界的漏电损耗电阻) 低频时等效电路和高频时等效电路分别为图(a)和图(b): 4、设计电容传感器时主要应考虑哪几方面因素 答:电容传感器时主要应考虑四个几方面因素:(1)减小环境温度湿度等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保证绝缘材料的绝缘性能;(2)消除和减小边缘效应;(3)减小和消除寄生电容的影响;(4)防止和减小外界干扰。 5、何谓“电缆驱动技术”?采用它的目的是什么? 答:电缆驱动技术,即:传感器与测量电路前置级间的引线为双屏蔽层电缆,其内屏蔽层与信号传输线(即电缆芯线)通过1 :1放大器而为等电位,从而消除了芯线与内屏蔽层之间的电容。由于屏蔽线上有随传感器输出信号等大变化的电压,因此称为“驱动电缆”。采用“电缆驱动技术”的目的是减小或消除寄生电容的影响。 6、画出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并说明其工作原理。 答: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为: 其中:1、5为两个固定极板;2为壳体;3为支撑弹簧片;4质量块;A面和B面为固定在质量块上的电容器的极板。 当测量垂直方向上直线加速度时,传感器的壳体2固定在被测振动体上,振动体的振动使壳体相对质量块运动,因而与壳体固定在一起的两固定极板1、5相对质量块4运动,致使上固定极板5与质量块4的A面组成的电容器Cx1以及下固定极板与质量块4的B面组成的电容器Cx2随之改变,一个增大,一个减小,它们的差值正比于被测加速度,而实现测量加速度的目的。 7、什么是电容式集成传感器?它有何特点? 答:运用集成电路工艺把电容敏感元件与测量电路制作在一起构成电容式集成传感器。她的核心部件是一个对被测量敏感的集成电容器。集成电容传感器的特点是:体积小、输出阻抗小、可批量生产、重复性好、灵敏度高、工作温度范围宽、功耗低、寄生电容小等特点。 ●补充题: 已知差动式极距型电容传感器,原始极距δ0=0.25mm,极板直径D=38.2mm,采用电桥作转换电路,传感器两电容分别串接R=5.1KΩ的电阻作为电桥两臂,另两臂为固定电容C=0.001μF,电桥供电电压为U=60V,频率f=400Hz,求:①传感器灵敏度;②动极板位移△δ=10μm时,输出电压有效值为多大。 已知:δ0=0.25mm??D=38.2mm;R=5 .1KΩ;C=0.001μF;U=60V;f=400Hz;△δ=10μm。 求:k=?;U0=? 解: ∵ 、 同理: 则有: 所以: 则: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