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管道的抗震设计计算.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常州大学
第8章 管道抗震设计计算
1
第八章 管道抗震设计计算
• 地震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例:
– 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震级7.9级,震中烈度11度,距震中90公
里的横滨市几乎被化为废墟,东京被烧掉三分之二,死亡近十万
人;
– 1960年智利大地震,震级8.9级,震中烈度11度,引起地面下沉、
滑坡塌方、火山爆发、海啸,沿海一带的城镇、港口等大都被海
浪冲走或陷入海里;
–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震级7.8级,震中烈度11度,唐山市房屋绝
大部分倒塌。
–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震级8.0级,震中烈度11度,汶川大地震是
中国一九四九年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 全世界平均每年发生5级以上的地震130次。
2
地震使管道破坏并产生严重的次生灾害
3
• 地震对管道的影响:
–断层
–土壤液化
–地面波动
• 管道抗震的设计规定:设防地震动峰加速度为
0.1~0.15g 以上(地震烈度为七度)。
4
8.1 工程抗震常识
1、地震波
• 地震时,地下积蓄的变形能量以波的形式释放,
从震源向四周传播。
• 地震波主要分为体波和面波。
• 体波主要有两种成分:
–压缩波(P波):又称纵波或疏密波,其质点的振动方
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可在固体或液体中传播。其特
点是周期短、振幅小。
–剪切波(S波):又称横波或等容波,其介质的振动方
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仅能在固体中传播。其特点是
周期较长、振幅大。
• 压缩波比剪切波的传播速度高。
5
P波和S波示意
P波 压缩 未扰动介质
a
膨胀
S波
b
两倍波幅
波长
6
面波——乐甫波(L波)和瑞利波(R波)
• 当体波从基岩传播到上层土时,经分层地质界面
的多次反射和折射,在地表面形成的一种次生波。
地震时,压缩波最先到达,然后是剪切波,再后是面波。
7
2 、震级
• 指在一次地震中地壳所释放出来的能量。释放的
能量越多,震级越大;
• 地震的震级一般采用里氏(里克特Richter )震级;
• 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一个2万吨级的原
子弹;
• 地震对地面的影响程度与许多因素有关,除了震
级以外,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因素有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