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菌剂的选择和使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杀菌剂的选择和使用
一、杀菌剂的选用原则
为了经济有效的控制细菌的危害,又不给生产带来新的问题,理想的油田注水杀菌剂应具备下列条件:
高效、低毒、速效、广谱。
稳定性强。
配伍性好。
不产生抗药性。
一剂多用,杀菌同时具备缓蚀和防垢等功能。
来源丰富,价廉,使用方便。
一种杀菌剂能同时满足上述条件是很困难的,但可以通过多种杀菌剂的复配合交替使用达到上述条件。
二、杀菌剂性能的评价
杀菌剂的性能是一项综合指标,主要包括它的杀生性能以及其它多方面的综合物理化学性能。
1 杀生性能的评价
衡量杀菌剂的杀生性能主要用杀菌率大小作为指标。目前计算杀菌率的方法有2种:
杀菌率 1 =加杀菌剂前起始菌数-在一定时间下存活菌数加杀菌剂前起始菌数
杀菌率 2 =在一定时间下空白样的菌数-同一时间下的存活菌数在一定时间下空白样的菌数
第一种方法是以杀菌前起始菌数作为底数,适用于动态模拟以及工业化生产中使用。而第二种则以相同时间下空白样的菌数作为底数,考虑到了外界因素对细菌生长繁殖的影响,因而适合于实验室全面评价杀菌剂,更具有合理性。从以上两公式可看出,起始菌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计算结果。若起始菌量太高,则不同浓度下的杀菌率差异不甚明显,太低则不能较好地反映其杀菌性能。因此,实验中起始菌量一般应控制在105~107数量级内。一般工业循环水处理时,要求保持杀菌率在90%以上。
其次,评价杀菌剂杀生性能的另一指标是最低抑菌浓度(MIC)。对工业循环水的杀菌剂而言,要求杀菌剂在低剂量条件下就起到抑菌作用,即具有高效性,一般投加浓度不应超过00mg/L。具体可在低于此值的情况下,选取几个浓度等级由实验确定。另外,最低抑菌浓度还受到试验中的培养基、温度、pH值等因素的影响,MIC值越小,说明杀菌剂的杀生能力越强。
最后,评价一种杀菌剂的杀生能力还应考虑它的杀菌速率、药效期以及是否易产生抗药性等问题。实践发现,微生物对一般杀菌剂都会产生抗药性,较长时间内连续使用同一杀菌剂其效果不会很好,因此应间隔投加不同品种杀菌剂或使用复配杀菌剂。
对于复配杀菌剂来说,还应通过协同指数(SI)来评价其复配效果与性能优劣。它可由下式计算:
SI=QA/Qa+QB/Qb
其中QA、QB分别为复配杀菌剂达到某一杀菌率时A、B两种杀菌剂的量;Qa、Qb分别为A、B单独作用时达到相同的杀菌率时的量。
先作出A、B两种杀菌剂单独作用时的浓度-杀菌率曲线,再由复配杀菌剂达到某一杀菌率时,在该曲线上查得Qa、Qb值并算出SI值。当SI1时,说明复配杀菌剂组份间具有协同性;当SI=1时,说明组份A、B间具有加和性;而当SI1时,说明此复配杀菌剂组份具有反协同性,此时应改变A、B两者的配比或不用A、B复配。
2 杀菌剂其它物理化学性能的评价
2.1 广谱性
评价一种杀菌剂性能时,要看它对各种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藻类)的杀灭情况,即考查它的广谱性,这是一个重要考查指标。因为细菌的大量生长和繁殖会增加设备和管道的腐蚀,突出表现为点蚀和应力面腐蚀。而真菌和藻类常常会形成大量粘泥并覆盖在金属器壁的表面,从而增大传质、传热阻力。
2.2 适应的pH值范围
杀菌剂的性能会随着pH值的变化而受到一定的影响。pH值的变化会导致药剂的结构、状态和性质的改变,并影响其使用范围。工业循环水pH值一般在5.5~9.5。在此pH域内选取若干等级,分别对杀菌剂在不同浓度等级下进行杀菌率试验,作出pH值-杀菌率关系曲线,找出最佳pH值范围。同时可从曲线上看出该杀菌剂受pH值影响的程度,从而对其作出评定。在实际应用中选择适用的最佳pH范围的水质体系,既增加效果又降低成本。
2.3 对金属的腐蚀性
当杀菌剂被添加到工业循环水中,其水溶液分子直接与金属表面接触,或多或少会引起腐蚀。所以,杀菌剂的腐蚀性能将直接关系到设备的使用寿命。实验时,可通过挂片失重法测定杀菌剂对不同材料的腐蚀速率,并判断其腐蚀级别。计算公式如下:
2.4 生物降解性
杀菌剂使用后,其生物或自然降解性是它能被使用的基本条件,对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测定杀菌剂降解性的实验方法较多,主要有ATP法、封闭容器测试法(CBT法)、修正的CBT法、OECD法、MOST法[5]和CUT法等。
2.5 与其它水处理剂的配伍性
杀菌剂作为水处理剂的一种,使用时一般要与缓蚀剂、阻垢分散剂等水质稳定剂同时使用,因此它们相互影响的程度(即配伍性)直接关系到综合使用效果。实践中,通过与空白做对比实验来考察其配伍性的好坏。若样品杀菌率比空白小,则有一定的影响;否则认为无影响,配伍性较好。另外,对杀菌剂的水溶性和分散性要求要好,这样使操作容易,不需多点加料,且一般要求不起泡。对具有表面活性的杀菌剂,使用时建议适当加入消泡剂。
2.6 经济性
杀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