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2016届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课件 第2讲.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命题形式:将历史文字材料、图片、表格混合在一起,作为命题载体的题目,极个别出现纯图表型材料解析题。这种试题引用古今中外的历史史料或当今的历史评论、丰富多彩的历史图片、表格等。 (2)考查能力: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解读历史图片、表格,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评述论证问题的能力。 题型12 图文混合类非选择题 (1)有效解读信息:解答图文混合型材料解析题,关键在于对文字材料、历史图片、表格的有效解读。所谓有效解读,就是能够准确地把握文字、图片、表格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从文字材料、历史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可以参照选择题题型中“史料主旨型选择题”“图表型选择题”的方法,所不同的是,图文型非选择题要求把所获得的信息转化成为文字答案,因此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要更高。 (2)灵巧图文转换:解读图表时,注意图表蕴含的时间、地点、历史人物或现象,并对信息内容进行分析整合,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包括历史阶段性的发展状况与特征、现象与本质、因果关系、内在联系等方面。 (2015·四川文综,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1)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一。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解题思路 第一步:明确题目设问,审读图文信息:本题主题为明清时期的中外交流与联系。材料一图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旧世界与新世界的交流”;材料二主要是明清时期美洲作物传入中国的影响。 第二步:关联主干知识,组织归纳答案:第(1)问解答紧扣“交流与联系”主题,迁移新航路开辟,从新航开辟的相关内容和历史意义这两个角度来解读作答。第(2)问,解答材料一、二美洲农作物的特点及交流,迁移明清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等知识,从对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以及人口变化,人们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对自然环境影响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 (1)解读:新航路开辟;新旧世界(或新旧大陆)之间物种交流、疾病传播;物种交流密切了各地区联系;疾病传播给人类带来灾难。 (2)影响: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 (1)命题形式:以两则以上同一空间、不同时期相似历史现象或者是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条件下的历史事物、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的材料,要求学生通过对照、比较,分析背景,判明异同,评论得失,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探究历史发展的共同性和特殊性的一种题型。 (2)考查能力: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概括归纳、论证、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题型13 纵横对比类非选择题 运用“审读、判点、比较、归纳”四步法解答 (1)“审读”:阅读题干材料,明确材料叙述的历史现象或主题,确定求答方向。 (2)“判点”:根据设问,阅读材料,设置两个历史现象的分析比较点,分析其异同点,注意后者对前者继承与发展的要点。 (3)“比较”:从历史现象发生的背景、性质、影响、评价等方面寻找历史的共同性与特殊性,注意多角度思考问题。 (4)“归纳”:根据图文信息,紧扣设问,关联所考主题知识,归纳符合题意的答案。 (2012·山东文综,29)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解题思路 第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