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采样调查-动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门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采样调查-动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潮间带是陆与海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较强烈的地带,又是受人为干扰最严重的区域。潮间带生物分布不仅受温度、盐度、底质、季节等环境因子影响[1-3],而且还受人为干扰的影响[4,5].大型底栖动物是潮间带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由于其移动性差、生活周期长及生活环境相对固定,其群落结构的变化往往能够很好地表征潮间带生态系统的变化或干扰程度[6].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研究一直以来备受学者关注,从最初的分类、区系、定量、多样性等,到进入21世纪以来的群落结构、功能群以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等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很少从长时间序列上开展对比[7,8],更多关注是现状研究。因此,利用长时间尺度的对比开展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对进一步了解大型底栖动物在人为干扰情况下的演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三门湾是浙江典型海湾,随着环湾经济的快速发展,多种形式的综合开发已围绕海湾进行,如港口物流、海洋渔业、石油化工和各类电站的建设等,对三门湾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给海洋管理带来巨大挑战。近年来,三门湾已成为研究学者的热点区域,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但这些论文大多关注海域生态环境[9,10]、浮游生物[11]或浅海的底栖动物[12]等,而对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研究近年来未见报道,仅发表了1981至1982年的调查结果三门湾潮间带生态学研究:种类[13]、数量[14]和群落结构[15]等方面的研究。随着近年来围垦造地、围塘养殖、人为采捕、工业污染排放等人为活动的加剧影响,其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在人为干扰越来越重的情况下是如何变化却不得而知。为了解三门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与上世纪80年代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作者于2012年2月、5月、8月、11月对三门湾六条断面的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采样调查, 以掌握近30年来该区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时空变化以及群落结构变化,为实施海岸带综合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今后大型海岸工程对潮间带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1 研究区域和方法。 1.1 研究区域。 三门湾地处浙江中部,该海域受江浙沿岸流水系影响和控制,同时又受外海黑潮暖流干支和外海水系的边缘的影响。湾内海岸线曲折,饵料生物丰富,养殖业和捕捞业发达,是多种河口和近海生物栖息、生长、繁殖的良好场所。海水年平均温度17.8 ℃,且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变化特点,夏高冬低,最高相差20℃。三门湾为正规半日潮港湾,平均潮差约为 4.3 m,最大潮差达到7.8 m[16]. 1.2 研究方法。 选择具有代表性、底质类型相对均匀、潮带较完整、人为扰动相对较小且较稳定的区域布设了6个断面:蛇蟠岛(P1)、电厂北门(P2)、外岗村(P3)、文围村(P4)、田湾岛(P5)、造船厂(P6)(见图1),其中P1-P4是泥质断面,P5-P6是岩礁断面。于2012年2月、5月、8月、11月的大潮期间对其进行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采样。采用25cm25 cm 的定量框,在高潮带、中潮带、低潮带分别采集6个样方。泥质断面采样深度约30 cm,然后用孔径 1 mm 的筛子筛选,挑取所获得的生物。而岩礁断面刮取样框内表面全部生物作为定量样品。同时在所采断面的不同潮区广泛采集定性样品,以补充定量样品的不足。所有现场样品用 5%甲醛溶液固定,带回实验室鉴定称重。所有样品采集、保存、称重、鉴定等均按照《海洋调查规范》(GB/T12763.9-2007)[17]执行。 1.3 数据统计分析。 调查断面图采用 Surfer8.0 软件绘制, 生物量、丰度和优势度采用Excel软件计算。优势度(Y)计算改编自安传光等[18]的方法,包含了大型底栖生物的个体数、生物量和出现频率这3 个重要信息,能充分反映它们在群落中所处的地位[19]. 采用以下公式:Y=(Bi/B+Ai/A)Fi/F .式中: Bi为种i的生物量,B 为总生物量;Ai为种i的个体数,A 为总个体数;Fi为种i出现的站位数,F 为总站位数。 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由下列公式计算所得: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 式中,S 为总物种数;Pi为种i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N 为所有种的个体总数。 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做等级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分析,基于三门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的四次方根数据,利用群落的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构建矩阵;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