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孤立性纤维瘤CT及MRI诊断(蔡仕平).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福建省立医院放射科
蔡仕平
女,39岁。8个月前因“头晕、恶心、呕吐”于外
院诊断“后循环缺血”,住院期间B超发现左侧肾
上腺区实质性团块,行肾上腺平扫+增强:左侧肾
上腺腺瘤可能性大。患者无明显肥胖痤疮、情绪异
常、多饮多尿多食,无四肢无力、肢端麻木、心悸、
血压升高、头痛、出汗发作、恶心、呕吐、视物模
糊等不适。未予诊疗。2个月前复查B超肿块大小基
本同前。
平扫ct值约24Hu
Ct值92Hu
Ct值115Hu
Ct值92Hu
1.(左肾上腺旁) :送检组织镜下可见节细胞及神经
纤维组织。
2.(左肾上) :送检梭形细胞肿瘤,结合免疫组化,
考虑 。免疫组化:CD34
(+++),CD117 (-),DOG1 (-),S100
(-),Actin(SM) (-),Desmin (-),Ki67
(2%+),BcL-2 (++),CD99 (-),CD68
(个别细胞阳性),ALKp80 (-),CgA (-),
NSE (-),SY (-),Vimentin (+++),CK7
(-),CK18 (-)。
女 57 岁 因进行性吞咽困难,外院CT扫描发现胰
尾 部占位。余无特殊
平扫25-47HU
动脉期68-86HU
门脉期92-125HU
延迟期81-102HU
门脉期冠状位,病灶范围约6x8cm。
病理:.(脾+胰尾肿物)胰腺及脾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部分区域细胞生长较活跃,并细胞非典型,未见明显肿瘤
坏死,偶见核分裂像,肿瘤无完整包膜,并有浸润周围胰
腺组织,考虑该肿瘤具有低度恶性表现。脾被膜见肿瘤细
胞浸润,脾实质未见肿瘤。
免疫组化染色:
CD34 (+++),BcL-2 (+++),Ki67 (5%阳性),CD117
(肿瘤-,肥大细胞+),DOG1 (-),Actin(SM) (灶性
+),S100 (少数细胞阳性),HMB45 (-),ALKp80 (-
),CD56 (-),CD10 (+/-)。
孤立性纤维瘤(SFT),又称局限性间皮瘤、局
限性纤维间皮瘤、纤维性间皮瘤。1931 年由
Klemperer 和Rabin 首次对其病理描述,将其列
为一种独立病变。目前认为,孤立性纤维瘤起源
于表达CD34 抗原的树突状间叶细胞的梭形细胞
肿瘤,属于间叶源性肿瘤。孤立性纤维瘤中的瘤
细胞具有纤维母或肌成纤维性细胞分化,并不具
备间皮性特征。2002 年WHO将其归类于纤维母
或肌成纤维性细胞来源的软组织肿瘤,属于部分
可转移的中间型。
孤立性纤维瘤好发于全身各个部位,最常见于脏
层胸膜,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发生少见,但几乎
全身各处均可发生,发生于腹膜后间隙者少见。
腹膜后孤立性纤维瘤好发年龄为40~70 岁,男女
发病率相似。其直径为1~20 cm,平均直径11
cm,临床多表现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多数
病人为偶然体检发现。只有当腹膜后孤立性纤维
瘤体积较大引起周围结构受累时,才会出现继发
的非特异性症状。
普通病理学大体形态学主要表现为卵圆形或类圆
形肿块,境界清楚,表面光滑,大多数有包膜,
切面呈灰白色或淡黄褐色,质韧而富有弹性,可
伴有黏液样变性、囊性变,有散在坏死灶、偶见
钙化及出血。
免疫组化免疫组化研究表明多数肿瘤显示CD34
和Vimentin 阳性,大部分病例表达 BCL-2,其他
相关SMA、CD31、细胞角蛋白、肌间线蛋白、
S-100P、平滑肌蛋白多为阴性。由于腹膜后孤立
性纤维瘤的行为不可预知性和从形态学上鉴别良
恶性很困难,Ki67和bFGF 染色可以帮助预测该
肿瘤的恶性潜能,Ki67 被认为是肿瘤增殖扩散标
志。
CT 平扫肿瘤呈为圆形或类圆形,少数可呈椭圆
形、梭形或不规则形,边缘光滑,有时见分叶,
多见完整包膜、界限清楚;部分肿瘤呈侵袭性生
长突破包膜累及周围组织,分界不清。肿块的密
度常与肿瘤成分的组成比例和分布有关。肿瘤较
小时,密度多较均匀,相似或略高于肌肉密度。
当肿瘤较大时,因黏液样变性、出血、坏死或囊
变致使密度多不均匀,以等密度为主,其内夹杂
有不规则或小片状的低密度液化坏死区。钙化少
见。
CT 动态增强肿瘤增强扫描后表现多样,可
轻度至显著强化,大多数表现为中等程度
以上显著强化。孤立性纤维瘤的强化方式
与肿瘤血管、瘤内细胞密集度和致密胶原
纤维的分布密切相关,肿瘤血管丰富区、
细胞密集区强化明显,瘤内或周围可见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