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思品课堂教学 构建和谐生态课堂变革思品课堂教学 构建和谐生态课堂.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变革思品课堂教学 构建和谐生态课堂
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其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课堂教学与自然界一样,应该是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它必须保持生态平衡;传统课堂的诟病已经越来越落后于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构建生态课堂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探讨的新课题,也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为此,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初中思想品德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
一、关于生态课堂的认识
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美国教育学者沃勒就在著名的《教学社会学》中首次提出了“课堂生态学”概念。1976年,教育学家鲍尔斯出版了有关课堂生态教学的专著,从客观上对教育生态学做了更深入的研究。“生态式课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充分利用生态环境条件而建立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生态型的课堂教学倡导教师和学生在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独立自主、有利于整体生命投入的环境中,调动起自身的一切,不断地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从而取得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本人认为,“生态课堂”是人本主义的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人的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学情境,是一种珍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育氛围。生态课堂的更加强调回归自然生长,提升生命质量,课堂充满智慧挑战,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具有动态性,生成性,真实性,整体性等基本特征。
二、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
“生态的课堂”是人本主义的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人的个性发展为第一任务的教学情境,是一种珍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育氛围。从生态学的视角看课堂,课堂构成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生态的课堂由认知领域扩展到生命全域,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多维的对话过程,是师生点燃灵感、激发创新、集聚智慧的平台。那么,如何构建生态课堂让思品课充满活力呢?
(一)让课堂充满情感味
营造氛围,激发情感,是构建生态思品课堂的基本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闪烁情感和智慧的火花,让课堂成为师生情感的乐园。为此在明确每一节课的目标后,我们首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道德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之火,仅靠书本这种封闭单一的知识教学是难以实现的。思品教师应把课堂教学放到社会大背景中去,使课堂教学贴近学生和社会,和学生的情感有机地融为一体。
1、用时事唤起情感
思品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一些鲜活的事例,唤起同学们的道德情感,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但是有的课文中的事例,不足以引起学生道德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可以利用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时事资料,充实感性材料,满足学生道德情感上的需求。在学《中华民族精神》这一课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从各种途径收集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事迹,准备在思品课上交流。等到思品课交流时,学生异常活跃,有的组列举了“神州八号”载人航天发射成功的动人事迹,有的组收集了很多有关“512地震”和“舟曲泥石流”中出现的感人事件,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了升华。同学们通过课堂上的交流,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真切地感受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纷纷表达了对祖国最诚挚最深厚的感情和热爱。与课本材料相比,时政材料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并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规范等方面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以情感点燃情感
一个人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感染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情感。同理,别人的情感也可以感染自己。这就是情感的感染性。在思品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情感的兴奋点,用生动感人的教学语言和表情实施教学,这样才能感染学生,激起他们相应的情感体验,情感共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体验到教师的可亲、可敬、可信,才会诱发其自我教育的动机和愿望,并付诸行动。在上《身边的诱惑》这一课时,我借助大量丰富的录象图片及报刊杂志的报道并加上严肃的表情、动情的语言介绍黄赌毒和邪教的诱惑及危害。当学生在观看了因赌博、吸毒和邪教而导致家破人亡的录象及图片后,都对片中的违法犯罪行为感到愤怒,有些同学甚至还留下了同情的眼泪。这样的教学就充分利用了情感的渲染,达到教学的效果。
3、创设情境培育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所以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创设情境的办法,让学生“触景生情”,从强化直觉的道德情感,升华到理性的道德情感。在教学《我爱我家》一课中,播放毛阿敏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来创设情景后,我给学生讲述几个父母以自己的生命换得子女生命的故事,强化“爱”的情感体验。许多学生听了这几个故事,都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