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⑴措施.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新时期) 1、原因: ⑴文革后教育界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①平反冤假错案,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 ②重要标志:恢复高考(1977) ③建立起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新时期) 1、原因: ⑴文革后教育界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⑵1983年,邓小平提出 “三个面向” -----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新时期) 1、原因: ⑴文革后教育界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⑵1983年,邓小平提出 “三个面向” -----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⑶1995年,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 ①提出:1995年; 《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②内容: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1995年) 结合书本,结合材料,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内容? 1976年,文革结束,十年的浩劫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人才断层,邓小平对此忧心忡忡,1977年5月的一天,还没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科学技术这么落后怎么行?” “科教兴国” ①提出:1995年;《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③原因: A、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B、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和人才的培养。 C、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 ④意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②内容:课本90页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新时期) 1、原因: ⑴文革后教育界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⑵1983年,邓小平提出 “三个面向” -----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⑶1995年,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⑷加快教育立法,开展依法治教 2、成就: 教育法律法规 开始正式实施的时间 《学位条例》 1981年 《义务教育法》 1986年 《教师法》 1994年 《教育法》 1995年 《职业教育法》 1996年 《高等教育法》 1999年 《民办教育促进法》 2003年 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 巩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 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 位,提出的战略是( ) A、科教兴国 B、教育革命 C、三个面向 D、信息高速公路 A 教育兴办 教育挫折 教育繁荣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为本,在于育人。 江泽民同志曾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的战略。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 ——《世界教育报告》(1990年) 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 ——温家宝(2006年7月18日) 2010年GDP:中国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 人均GDP:中国排名世界100位 国家竞争力: 中国排名世界27位 人均收入: 排名世界127位,与1949年排名一样 中国公共教育投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2.3%, 世界平均教育投入5% 中国公共医疗投入比例,世界排名倒数第四 她就是苏明娟,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她和许许多多的贫困山区的孩子一样无钱上学,那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打动了无数热心于希望工程事业的人。多年来苏明娟和所有接受希望工程捐助的学子一样,受到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爱,从而顺利地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业。她学习勤奋努力, 顺利地考入安徽大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