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传统媒体影响.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互联网对传统媒体影响
因特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冲击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它的作用已远远超出信息产业领域,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整体、政治文化结构,乃至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存方式都产生了深层的影响。在这里,仅就互联网对媒体的影响以及媒体的应对策略作简单论述。
互联网给媒体带来的挑战
不容置疑,因特网已经在不知不觉之中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新媒体。它不仅以其巨大的容量和时效性使传统媒体望“网”兴叹,而且摆脱了传统媒体的大众媒体性质而成为前所未有的个人媒体。在这个媒体上,个人是主动地在信息超市自选信息,而不是被动地吃现成的“套餐”。它还是媒体的熔炉,音像图文各种信息媒体无不可包容其中。这个媒体的最诱人之处还在于它的互动性,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布者,是读者又是作者。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称互联网的出现是“媒体再革命”。“照这么说,传统媒体会消亡?”地球村的“居民”满腹狐疑。甚至在1997年3月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交互式报纸年会上,有20%的记者估计,目前以纸墨印刷的纸质媒体在10年内将不复存在。现在看来,这些说法未免有点耸人听闻。因为调查资料显示,电子报刊问世后,人们看传统报刊的时间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电子报刊只是传统报刊的延伸和补充,决不会取而代之。但是,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和挑战却是毋庸置疑的。
互联网对纸质媒体的挑战。纸质媒体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报刊。在我们国家,解放初期新闻出版事业还很落后,当时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最重要的信息渠道是各种各样会议上的“领导讲话”,1960年~1970年,广播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1970年~1990年,报纸、广播、电视并驾齐驱,但报纸似乎稍占上风,而1990年~2000年,电视已成为整个传媒业中不折不扣的龙头老大。小从居家生活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大至国家政权的更迭、政府的换届,国际上的风云人物、战争与和平等等信息来源的第一时间、首选渠道几乎全是电视。即使如此,电视也有它的“软肋”,因为它的瞬间性和不易保存的特性,此外还受到地点、空间、时间、经济条件的种种限制,对深度报道、追踪报道要求的限制等等,如日中天的电视也无法取代报刊。那么,这个新兴的“贵族”――互联网,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代报刊。但是,它毕竟实实在在地对报刊构成了威胁和挑战。
首先,互联网无与伦比的时效性打破了纸质媒体、广播电视对新闻和信息的垄断。去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打响,当各种报纸还在为发哪一条新闻、哪一条新闻发头条、发多大篇幅、图片是发通栏还是压题犹豫不决的时候,国内、国际上的各大网站:新浪、搜狐、新加坡早报网、网易等,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推出了“伊拉克战争”专题新闻,而且24小时滚动刷新最新战况,极富冲击力的图片报道、灵活逼真的动画效果、沙盘演示、详尽而又全面的文字报道、相关专题链接等等,把互联网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此时,即使最及时、最快捷的广播、电视也要通过卫星地面站传播、发射,而作为纸质媒体的报纸在报道时更是“捉襟见肘”,最快也要等到早报、晚报正式出版,战争信息才能到读者面前。因此,伊拉克战争爆发的当天,各大网站的点击率数倍增加,有的网站甚至出现了“塞车”现象。许多读者想了解最新战况时,第一意识就是打开电脑,上网查询。
其次,互联网无所不在的交互性、联通性,弥补了纸质媒体互不交融的不足。目前,我国公开出版发行的报刊有2300多种,由于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部门利益等因素,报刊之间互相封锁消息,彼此老死不相往来,新闻、出版、发行大战愈演愈烈,给报刊出版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损害。应运而生的互联网则依靠其先天的优势实现了各媒体之间的互通、互融问题。网民甚至发出了“一网在手,浏览神州”的感慨。无论我们登录哪一个网站,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只要是你能想得到的媒体,只要它有自己的网站,你就可以从它那里得到你所感兴趣的新闻和信息,得到所有你所知道的媒体对某一个新闻事件的评论和态度。而你需要做的就是将鼠标轻轻一点。
再次,互联网将教育报刊过于狭窄的知识面和过于单一的读者群扩展为两个无穷大,使得教育报刊板起面孔、关起门来办报办刊的经验成为历史。多年来,全国的教育报刊几乎是千报一面、千刊一面,而由于中国又有庞大的受教育人群,教育报刊的发行似乎不成问题,事实的确如此。河南教育报刊社创建于1978年8月,从当时只有一种期刊(《河南教育》),经过25年的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已拥有11种报刊(5种报纸、6种期刊);从当初的期发行4.2万份,到现在的期发行700多万份。
互联网给媒体带来的机遇
已经市场化的传媒面临的机遇。政府今年下决心对全国报纸和期刊进行整顿,其发力点就是将媒体与管理部门的利益分割开来,大部分媒体要走向市场,不再给予财政拨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