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状况调查研究.doc

发布:2017-08-27约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状况调查研究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21世纪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群体。随着“ 民工潮 ”的出 现, 有关农民工的研究逐渐兴起。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为了进一步了解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提升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认同,我镇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工作与收入状况、社会观念、自我维权、能力提升及发展状况等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和下村采访有80、90后外出务工的家庭的方式,并采集社会公众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看法与建议以及对学界的研究成果作出归纳和整理,为今后继续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社会认同、现状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城市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新生代农民工年龄18岁到25岁,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一、新生代农民工概况 (一)产生背景 社会转型包括结构转变、机制转轨、利益调整、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期人民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新生代农民工”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而产生的,他们是城市二元机构突破和社会结构转变的产物,当下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面临着前沿而又现实的挑战。 (二)群体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而言,他们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社会需求等有所不同,因此他们呈现特有的群体特征。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分布在20—30,小的也有十几岁的,他们所受的教育一般是高中或大专毕业,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从我们在网络发出的调查问卷的户籍性质来看,多数人属于农村户籍的务工人员。从工作环境与收入水平上看,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涉猎服务业、制造业、加工业、纺织业、电子业等行业,其中绝大部分是体力活,工作时间长、环境艰苦、待遇不高;从消费习惯与生活心理上看,有不少新生代农民工属于典型的月光族,每月的工资除去吃、住、玩所剩无几,他们想要和城里人一样享受物质和精神生活,可是缺少这样的基础;从社会保障与维权上看,社会没有采取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很好的保障政策,他们绝大部分人没有维权意识,遇到问题不是想得如何解决,而是如何逃避,他们不知道法律,不了解相关的部门,吃亏了忍着,这是他们的处事方式;从能力提升与发展状况来看,绝大部分人的状态是对未来茫然无知,渴望留在城市,渴望有所发展,但不清楚应该通过何种方式实现,缺乏明确的安排与定位。 二、其他群体的社会评价: (一)与第一代农民工比较 “新生代民工”不再老老实实地待在最脏、最累、最“没出息”的工作岗位上,不再省吃俭用攒钱往家里寄,更不会挣够钱回家盖房娶媳妇。在受到歧视时,他们会摔门离去。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春光用更为“学术”的语言对他们进行了描述:新生代民工有76%未婚;基本上没有务农的经历,很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外出的,甚至连基本的农业常识都缺乏;从动机上看,他们基本上不是基于“生存理性”外出,而是更多地将流动视为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更好发展的契机。 在访谈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有以下几点不同:1.他们的劳动供给和就业行为明显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2.他们的择业观念和敬业精神有别于第一代农民工;3.他们对社会保障的需要胜过第一代农民工;4.他们的市民化问题如不能顺利解决,将直接关系到城乡的社会稳定。 (二)人群观点 除了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个特定群体进行调研外,我们还就新生代农民工以外的群体展开问卷调查与访谈,从中获得他们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看法。 一餐厅工作负责人描述在他工作的地方有许多农村青年人来打工,但因为是服务性工作而且工资较低,所以许多人都做不长时间,他认为年轻人没有吃苦精神。 某生产企业一名职员反应是在本企业的年轻工作人员较中老年的人更讲究,花费较高,大部分人都喜欢做短期工,自由且工资较高,他认为年轻人应学习一技之长,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否则只能做一些工资低而又辛苦的工作。 农村大部分有80、90后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反应,现在的年轻人基本没接触过农活,一毕业就出广东打工了,大多不愿意待农村了,过年回来几天都会觉得烦闷,无聊,他们迫切想要在城市安家。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自我意识日益突显,他们更加追求享受生活。当由于社会的各种原因与他们自身的局限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