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注上古天真论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黄帝内经素问名家精注
卷第一
新校正云:按王氏不解所以名《素问》之义,及《素问》之名起于何代。按《隋书·经籍志》始有《素问》之名。《甲乙经》序,晋皇甫谧文,已云《素问》论病精辨。王叔和,西晋人。撰《脉经》,云出《素问》、《针经》。汉张仲景撰《伤寒卒病论集》,云撰用《素问》。是则《素问》之名著于《隋志》,上见于汉代也。自仲景已前无文可见,莫得而知。据今所存之书,则《秦问》之名起汉世也。所以名《素问》之义,全元起有云: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素问》。元起虽有此解,又未甚明。按《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错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
高士宗曰:《素问》为《黄帝内经》,本太素浑元之理,阐天人合一之道。谋诸岐伯,开示诸臣。虽岐伯之言居多,而黄帝之问实启之。故后世以《黄帝内经》九卷,称为《素问》。汉·班固《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
姚止庵曰:不然,凡人之病,不病于已病而病于未病,养之不素则病生,治之不素则病成,轩岐以仁爱天下之心而相与阐发于千万世之上,则又问之有素,使后人无天札之患,素之辞义大矣哉。
丹波元简曰:此篇言保合天真。则能长有天命。乃上医治未病也。志云。上古。谓所生之来。天真。天乙所生之真元也。简按易系辞。上古穴居而野处。又上古结绳而治。老子云。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庄子渔父篇。真者。精诚之至也。荀子。真积力久。黄庭经曰。积精累气以为真。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在第九卷,王氏重次篇第,移冠篇首。注逐篇必具全元起本之卷第者,欲存《素问》旧第目,见今之篇次皆王之所移也。
马莳曰:内言上古之人在上者自然知道,在下者从教以合于道,皆能度百岁乃去。惟真人寿同天地,正以其全天真故也,故名篇。篇内凡言道者五,乃全天真之本也,后篇仿此。
吴崐曰:此篇言保合天真,则能长有天命,乃上医治未病也。
高士宗曰:上古者,黄帝之时追溯混沌初开,鸿濛始辟也。天真者,天性自然之真,毫无人欲之杂也。帝欲寿天下之民,故言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今时之人不能也。更欲昌天下之后,故言人寿虽年老有子。而今时之人,又不能也。终举上古真人,乃上古天真之人也。中古至人能同于上古之真人者也。其次有圣人,其次有贤人,能学中古之至人,无愧于上古之真人。故名《上古天真论》。
张隐庵曰:“上古”,谓所生之来;“天真”,天一始生之真元也。首四篇,论调精神气血。所生之来谓之精,故首论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故次论神;气乃精水中之生阳,故后论气。
姚止庵曰:人生于地,气禀于天,惟人受之,是谓天真。然能克保天真者,其惟上古之人乎。全元起本此篇在第九卷,王氏移置第一,今详文义,允宜弁首云。
丹波元坚曰:此篇太素仅存天癸一段。
森立之曰:此篇《大素》二·寿限“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至“今五藏皆衰。”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在第九卷,王氏重次篇第,移冠篇首,今注逐篇,必具全元起本之卷第者,欲存素问旧第目,见今之篇次皆王氏之所移也。” ·[识]《易·系辞》“上古穴居而野处。”又“上古结绳而治。”《汉书·艺文志》“世历三古。”孟康曰“伏羲上古,文王中古,孔子下古。”《老子》云:“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庄子·渔父篇》“真者,精诚之至也。”《荀子》“真精(当作“积”)力久。”《黄庭经》曰:“积精累气以为真。” ·《精义述闻》云:‘古者上与前同义。《易》言上古谓前古也。《孟子》言上世谓前世也。《礼记》言 上衽,谓前衽也。《问丧篇》《吕氏春秋·安死篇》曰:“自此以上者亡国,不可胜数。”高注:“上犹前也。”’ ·案:“上古天真”四字以名篇者,王冰所作也,每篇题名皆然,以全元起本次序及《大素》篇目比校,则可自知矣。 ·(眉)上古,伏羲以前。后世,神农以后。今时,黄帝世。 ·(眉)案:本篇多有“上古”字,斥伏羲以前,则以神农以下为后世也。为今时者,黄帝时也。《易大传》以包羲传古者,而别有“上古”字二见,知其上古者斥伏羲以前也。而又曰:“后世圣人”字多出,知神农以下为后世也。是孔子之教言也。宜熟看《大传》知之云。
喜多村直宽曰:宽案:隋《经藉志·道经总论》有元始天尊、天员皇人、天师神人等目,此一篇疑是出於道家者流,後人取以列於篇耳。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王冰曰: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徇,疾也。敦,信也。敏,达也。习用干戈,以征不享,平定天下,殄灭蚩尤。以土德王,都轩辕之丘,故号之曰轩辕黄帝。后铸鼎于鼎湖山,鼎成而自曰升天,群臣葬衣冠于山,墓今犹在。
马莳曰:(按:“生而神灵”四句,与《史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