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狂欢”下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众人狂欢”下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1月发布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截至2007年12月,中国网民数已增至2.1亿人,网络普及率已经增至16%。有人预测,21世纪网络将会成为下一种主流生活方式。现阶段活跃在互联网上的网民中,出身“80后”、“90后”的25岁以下的青少年已超过半数。与传统的大众传播相比,网络是一种泛个人化传播的模式。“话语权”不再仅仅掌握在高度组织化的媒介组织中,而是分散到每一个公众。新的网络文化正将我们从仰视“众神狂欢”的年代带人“众人狂欢”的新纪元。在无拘无束、缺少规范的网海中,青少年既享受到了网络带来的便利和乐趣,也遭遇了无尽伤害,如网络受骗、网络成瘾、网络迷色等。有学者指出:“信息,到处都是信息,唯独没有思考的大脑!”当全世界变成一个硕大的超级娱乐信息网时,青少年明显迷失其中不知所措,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因此成为一种急需。
“我们即媒体”:个人化传播的网络文化
由于媒介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的回归以及技术网络的泛化,个人媒体与个人传播变得日益突出,一个以个人为主导的新传播时代已到来。网络文化是一种泛个人化的传播文化。正如2002年美国弗吉尼亚“媒体中心”的研究员沙尼?伯曼和克莱斯?威利斯所言。在网络文化下,“我们即媒体”,其核心思想是指互联网下,信息不再来源于特定的传播者,内容也呈现多元化,媒介组织提供给公众的信息的比重降低、影响力下降,而公众发布的信息比重明显增加,影响力显著提高,这就意味着“话语权”不再仅仅掌握在高度组织化的媒介组织中,而是分散到每一个公众,于是我们进入到一个人人传播的“众人狂欢”年代。
“我们即媒体”的观点是由网络媒体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与传统媒体相比较,网络媒介具有以下特征:首先,网络信息发布的“门槛”低。一根网线、一台电脑,只要轻轻按动鼠标。信息就可能广泛传播。其次。网络资源具有海量存贮的能力,任何人发布的信息都可能在网上出现。同时可能被其他人所享有。再次,网络传播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互动性,可实现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的传播,可以是同步传播。也可以是异步传播。最后,网络信息呈现出非线性特征。这种特征使人的思维方式由传统的直线、单向模式转变为网状、立体、辐射性模式。
网络媒体的上述特征注定了网络文化中人际传播的重要性。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广泛性。人们随时随地处于旅途中,可以不断地变换交流的对象。同时,网络人际传播的匿名性使得个体的表现往往与他在物理世界的表现大相径庭。人们很有可能将平日鲜有机会当众暴露的“本我”表现出来,现在聊天室中,常常发生的“语言暴力”现象即是“本我”的暴露。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使其比物理世界的人际传播更轻松。甚至可以作为个体在紧张的生活下发泄、消遣的场所。但是,如果用这种方法来作为逃避现实的手段,久而久之,就会被网络所俘虏。患上网络成瘾症或者网络依赖,进而发生模仿行为,严重的甚至可能感染“角色病毒”。近两年“网络明星”的低龄化已将青少年的盲目模仿行为表露无遗,网络炒作所营造的浮躁的社会环境,使身临其中的青少年个个想模仿“网络明星”一夜成名。
把关人的缺失:规范失控的网络文化
个人化传播的网络文化,必然是一种规范缺乏的文化。传统媒介下,媒体组织控制了一切传播权利,把关的责任是明确的,谁拥有谁传播,谁传播谁把关。互联网则不同,网站的拥有者不能完全成为传播的控制者。网站提供的许多服务,如电子公告服务、电子邮箱、博客等发布的内容并不能完全受到网站的控制。人人有机会成为大众传播的参与者后,网民则具有了传播者和“把关人”的双重身份。并由于网络的匿名性成为双重隐性身份,自然容易造成把关的缺失。布热津斯基曾在《失控――解读新世纪乱象》一书中预言:在21世纪初,我们将面临媒介的全面失控。如今,网络媒介失控已初显端倪:
首先是容易导致无理性的盲从化倾向。网络媒介传播中,大量失实信息的传播最初只是呈现为一种暗示或提示,但通过网络上信息的快速传递、相互传染的过程。会很快进入群体中所有人的头脑,群体舆论的一致倾向会立刻将失实信息变成一个既成事实。流言、谎言迅速转化为所谓的事实;小事迅速被放大、扭曲,进而激化成为社会事件。而基于“沉默螺旋理论”的扩大化影响使得传统媒介也出于为自身利益、生存考虑,介入其中,从而推进及催化这一无理性盲从倾向。
其次是容易形成网络舆论的过激化倾向。网络媒介传播几乎是一种完全受着无意识动机支配的活动,网络舆论的产生似乎是一种完全不经过大脑的、近乎原始冲动下产生的过程。这样导致网络媒介舆论经过观点短暂交锋后。瞬间形成极度统一的偏激舆论。这样的舆论莽撞、专横,而又常常在遭受推进阻力后形成近乎疯狂的反击。
再次是。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