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的症状讲义》.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曙光医院宝山分院 中医教研室
许勇 副主任医师 2016-9-28 ;目录;推荐·现代中医书;推荐·古代中医书;第一部分 腹痛概述;腹痛概述;腹痛概述;病变范围:
1.西医学内科腹痛,如急慢性胰腺炎、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结核性腹膜炎、腹型过敏性紫癜、肠道激惹综合征、消化不良性腹痛、输尿管结石、腹型荨麻疹、腹型癫痫等等,以腹痛为主要表现者,可参考本节辨证治疗。
2.痢疾、霍乱、积聚、臌胀、虫证等病证出现的腹痛症状,参考有关章节。
3.本节讨论内科腹痛,外科、妇科不在本节范围。;1、《黄帝??经》提出寒邪、热邪客于肠胃致腹痛。
《素问·举痛论》: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提出与脾胃、大小肠、膀胱等有关。;腹痛概述·历史沿革;3、《诸病源候论》对腹痛病因病机论述较详尽。
“由脏腑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膜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而痛”。;4、龚延贤《寿世保元》把腹痛归纳为寒、热、虚、实四类,可谓提纲挈领。提倡:“治之皆当辨其寒热虚实。”
5、《古今医鉴》完善治法:“是寒则温之,是热则清之,是痰则化之,是血则散之,是虫则杀之,临证不可惑也”;清朝医家王清任《医林改错》,补充治疗血瘀腹痛的著名方剂:
瘀血在中焦,血府逐瘀汤;
瘀血在下焦,膈下逐瘀汤。;二 病因病机;病因;病因;抑郁恼怒
忧思伤脾
肝郁克脾;3.情志失调;4.跌扑手术;病因;病机;病机;病机;病机;病因病机总结;第三部分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鉴别诊断;鉴别诊断;四 辨证要点;(二)辨病性
(1)实痛:痛势急剧,痛时拒按,痛而有形,痛势不减,得食则甚。
(2)虚痛:痛热绵绵,喜揉喜按,时缓时急,痛而无形,饥而痛增。;(3)寒痛: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遇冷痛剧,得热则减。
(4)热痛:腹痛急迫,痛处灼热,腹胀便秘;;辨证要点;(三)辨病位
(1)大腹痛:脾胃、大小肠...
(2)脐腹痛:虫积;
(3)胁腹痛:厥阴肝经;
(4)少腹痛:妇科腹痛...
(5)小腹痛:膀胱...;(一)治疗原则
(1)以通立法:六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
(2)审因论治:去除寒热虚实等病因。
(3)标本兼治:通,并非单纯导泻与通下;结合寒热虚实,辅以理气通导、消食导滞之品。
(4)久痛入络:加辛温活血剂。
(5)注意事项:不可过用香燥,中病即止;虚痛宜温中补虚,益气养血。; 新病多实,痛忌补气
久病多虚,宜温宜补
寒实腹痛,慎用攻下
实热腹痛,佐用气药
暴痛在气,通利气机
久痛在血,活血通络 ;寒邪内阻
湿热壅盛
饮食停滞;(一)寒邪内阻;2、治法:
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3、方药:
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高良姜、干姜、紫苏:温中散寒;
乌药、香附、陈皮:理气止痛。;方 名:正气天香散(经产之剂)
总 结:气滞经迟
组 成:乌药、陈皮、苏叶、香附、干姜
主 治:治一切诸气,气上凑心,心胸攻筑,胸肋刺痛,月水不调。;归 经:此手太阴足厥阴药也。
方 义:
(1)乌药、陈皮,专入气分而理气。香附、紫苏,能入血分而行气。引以干姜,使入气分兼入血分。
(2)用诸辛温以解郁散肝,令气调而血和,则经行有常,自无痛壅之患。
煎服法:每五、六钱煎。;寒气上逆:腹中雷鸣切痛,胸协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温中降逆;
内外皆寒:腹中冷痛,身体疼痛---乌头桂枝汤温里散寒;
寒凝厥阴:少腹拘急冷痛,苔白,脉沉紧--暖肝煎
阴盛阳脱:脐中痛不可忍,喜温喜按,手足厥冷,脉微欲绝--通脉四逆汤;1、辨证依据
(1)腹部胀满疼痛,痞满拒按,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
(2)胸闷不舒,烦渴引饮,身热自汗,小便短赤。
(3)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具备(1)+(2)或(1)+(3)均或确诊。;2、治法:
通腑泻热。
3、方药:
大承气汤。
大黄:苦寒泻热,攻下燥屎;
芒硝:咸寒软坚,清燥破结;
厚朴、枳实:破气导滞,消痞除满。;湿热较重:大便不爽--去芒硝,加栀子、黄芩、黄柏;
少阳阳明合病:两胁胀痛,大便秘结--大柴胡汤;重症胰腺炎,大柴胡汤加芒硝,大量泻下,日下一二十次。
肠痈:小腹右侧疼痛---大黄牡丹皮汤。
选用厚朴三物汤、枳实导滞丸等。;1、辨证依据
(1)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
(2)厌食,痛而欲泻,泻后痛减,粪便奇臭,或大便秘结;
(3)苔厚腻,脉滑。
具备
显示全部